医学科普
发表者:王征 人已读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隆起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肠息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很容易导致癌症的,很多的息肉患者刚开始不重视,到后面息肉发生病变,导致患癌几率大大增加,那么有息肉怎么办呢?数据统计显示,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转变而来的。但是息肉发展成肠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短则5年,长则15年,因此,定期做体检,发现息肉及早干预,可阻止癌变进程。而在临床工作中,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① 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② 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处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处以上的应手术切除。
③ 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照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如果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④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本文是王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