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小儿比成人更容易患中耳炎
一侧开口于鼓室前壁下方,称为咽鼓管鼓室口。
咽鼓管在静止状态下呈闭合状态,防止咽部液体进入鼓室。当在吞咽、张口、呵欠等情况下,咽鼓管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鼓膜内压力平衡。
如有液体或者出现鼻腔部位及咽喉部位的炎症,在擤鼻涕等行为的过程中,蔓延到咽鼓管,前有鼓膜的阻挡,后面又无法流回鼻咽部,而是滞留在中耳部位。造成咽鼓管的功能障碍,最终引起中耳炎,甚至积液、化脓。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得了中耳炎?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多半是得了中耳炎:
?耳痛,(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者拉耳朵)
?耳朵里流出脓性的黏液分泌物,粘稠的鼻涕和黄色眼屎越来越多。
?发热,牵拉耳朵有哭闹或疼痛表现。
?听力下降,对声音的敏感性降低
?夜间容易醒并且哭闹
?长期且频繁的睡觉打呼,反复出现脓鼻涕、鼻塞,或者清鼻涕,打喷嚏。
?相比之前脾气暴躁,经常烦躁不安
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患上中耳炎?
我们经常听到孩子感冒以后出现中耳炎,而很少听到成年人得中耳炎,这是为什么呢?
最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儿的咽鼓管相比较成人的咽鼓管较短,宽而直,呈水平位置,外加小儿的自身抵抗力较差,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或者吐奶、咳嗽或擤鼻用力过大导致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细菌很容易到达中耳,引发急性中耳炎。

如何预防?
1、预防感冒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注意观察孩子有无耳痛、流脓表现。
2、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生活中注意耳卫生,游泳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掌握正确游泳方法,避免游泳时外耳道压力突然增高,使耳膜震裂,发生感染。
3、戒除掏耳朵的习惯
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黏膜及鼓膜,引起炎症波及中耳。
4、洗头、洗澡防止水流入耳内
污水的浸泡加上耵聍的刺激,可能引发中耳炎,若原来鼓膜有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的复发。
5、擤鼻时两侧鼻子交替擤,不可用力同时擤。
6、母亲给婴幼儿哺乳时要取坐位
尽量不要躺着喂,以免溢奶和吐奶引起中耳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