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华长江 人已读
在《腹膜后肿瘤系列文章目录》中已经陆续发布了12篇文章和个案,从网络和门诊的反映来看,还是给大家带来不少帮助的,今天再增加一个特殊病例。这也是我从医以来第一个植入放射粒子后,再手术切除的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有难度、有挑战,也希望有参考价值。
男性,50岁 。2020-5-9体检发现右侧腹膜后肿瘤,在外院行肿瘤切除术,右侧输尿管从肿瘤中剥离,病理报告:肿瘤大小15.5*14*7.5cm,伴有粘液样脂肪肉瘤结构的高分化脂肪肉瘤,部分去分化。术后用安罗替尼12mg/日不到一年。
2021-7-12因肿瘤复发在同一医院再手术,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肠管,临时决定行小肠粘连松解+I125粒子置入术(50粒,位于右侧髂窝),未做病理检查。植入后肿块一度缩小,两月后恢复增大,2021-11-12外院CT发现腹膜后肿瘤粒子置入术后,病灶侵犯临近结肠、腹膜、肾筋膜、腰大肌等结构,腹主动脉分叉处部分血管被包绕。经其女儿好大夫网站咨询后,带资料到本院门诊,于2021-11-17入院。
入院后,除常规检查外,行CTA、ECT分肾功能检查,以及三维成像模拟。
ECT报告:1、右肾显示体积较小,请结合临床。2、左肾滤过功能正常,肾小球滤过率(GFR)值为:40.71(ml/min):右肾滤过功能较低,GFR值为:20.60 (ml/min)。3、右肾图峰值较低,提示肾功能受损,请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左肾图基本正常。4、功能相右肾下方放射性浓聚灶,结合CT检查,考虑为肿瘤灶异常放射性摄取可能。
CTA报告:1、"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后复发粒子植入术后",右侧腹膜后团片状软组织肿块,局部病灶侵犯右侧腹膜、右肾包膜、邻近肌肉及结肠,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被包绕,局部可见植入的粒子影,请结合临床。2、肝右叶转移瘤可能;肝左叶囊肿。右肾囊肿。3、腹腔内条絮状影,腹膜后小淋巴结,建议定期随访复查。4、盆腔积液。5、腹主动脉及右侧髂总动脉管壁钙化,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与肿瘤灶分界不清。
依次为:肿瘤长径、髂血管侵犯部分、碘125聚集区
依次为:肝下缘可疑部位、肾后肿瘤横径、髂窝部分横径
根据影像数据做三维模型,分辨肿瘤范围(长径18.7cm,横径13.86cm,厚度10cm)、侵犯的脏器(右肾输尿管、右半结肠、部分回肠、腰背部肌肉、下腔静脉、髂血管以右侧为主,右肝下缘可疑)、碘125粒子的所在部位(集中于右侧髂窝)、右肾血管、腹主动静脉及髂血管位置、右半结肠血管和直肠上动脉位置,肾脏动静脉均为单支、为前后关系,右肾动脉发出一支供应肾后肿瘤,模型未显示小肠关系,根据前次手术情况,估计有部分小肠(回肠末端)涉及。
依次为:肿瘤后上方血供、肾血管结构、碘125聚集情况、肿瘤侵犯髂血管情况
科内大手术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和步骤、术中注意要点,备血、肠道准备,病人和家属一起谈话签字。2021-11-24在全麻下行右侧腹膜后复发脂肪肉瘤扩大切除术,历时7小时,剥离下腔静脉、髂外动脉,切除巨大脂肪肉瘤+右半结肠+右肾及输尿管+部分腰背肌肉,髂外动脉剥离长度为5cm左右,手术顺利,按照计划完成切除目标。标本剖检可见,髂窝部分肿瘤剖面可见碘125粒子散在(发亮小点),肾后肝下肿瘤为相对独立,结肠部分与肿瘤密不可分,涉及回肠末端约30cm。病理及免疫组化报告见图,粘液样脂肪肉瘤部分去分化,侵犯结肠全层、浸润右肾门脂肪组织。
因手术时间长,术后ICU监护12小时,次日上午10点回病房。术后第四天开始进食水,术后恢复基本顺利;第 8天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前次手术后曾经出现过),两天后缓解进食;因手术创面巨大,渗出较多,第12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后,第14 天转放疗科针对髂血管床部分继续治疗。
有关碘125粒子问题,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
国产碘125粒子6711-99型规格:长度4.5mm,直径0.8mm,活度0.3-1.0mCi,半衰期59.6d,有效辐射距离1.7cm。目前报道的主要用于肺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肝胆胰腺肿瘤、食管癌、直肠癌等。查询文献该院2020年6月发表一篇55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观察报告,随访6个月,回顾分析认为有一定效果。但细看病例分类,8例胰腺癌,43例转移淋巴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4例(神经节瘤、血管上皮样肉瘤、多形性肉瘤、脂肪肉瘤各一例),所以此文结论没有参考意义。
至于碘125粒子残留放射性的问题,放疗科认为三个半衰期后基本上没有多大影响,经过两个半衰期后,还是有一定活性的,但大部分包绕在肿瘤组织中,边缘部分是少数,而且有效辐射距离短,影响很有限。
对于手术操作,碘粒子有钛合金包裹,影响超声刀使用(触及金属停止工作),粒子周围组织疤痕化明显,组织质地硬,剪刀无效,只有在手指引导下电刀缓慢切割。腹膜后肿瘤放置放射性粒子后的再手术,还没见到国内文献报道。鉴于此例实际情况,本次手术属于挽救性切除,为后续治疗争取空间和时间,现在看这一目标已经实现。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瑞戈非尼等有效,PD-1不敏感。家属对于后续的靶向药物治疗,尚未做出选择,有关情况将跟踪报告。
本文是华长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