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防控白皮书(小刀版)第2期更新
我是赵小刀,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上期《近视防控白皮书(小刀版)首期公开!--哺光仪使用相关疑问》提到,我的红光答疑群的群友们,自主发起了“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白皮书”活动——“我们想根据群内家长们的问题以及赵阳医生的回复,整理出一本近视防控白皮书。解答我们自己,以及新入群家长们的常见疑问,并伴随近视防控研究的不断深入,持续更新。”

上期《哺光仪使用相关疑问》已经发布,大家可按需查看,今天我将分享近视相关的其他答疑,大家可按需查看。如果看完还有其他问题要问,欢迎给我留言!
特别致谢下列群友的辛苦工作:

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白皮书
(小刀版)
功能镜、雾视镜、读写镜相关疑问
整理:赵阳志愿答疑团成员
01
用哺光仪3个月,戴星趣控能看到 1.5,是不是过矫了?估计过矫 25 度。戴眼镜时眉骨和眼睛周围疼,是不是需要换眼镜了?如果忍着先不换,会不会因为过矫再加深近视 ?
使用哺光仪后近视度可能发生少量回退,原镜如果已经足矫,现在可以出现轻度过矫。没有症状可以先观察,如果孩子有视疲劳症状,可以换。
02
请问新乐学等周边离焦眼镜,在近距离写字时候是用中心区域看,还是用下边的离焦区域看呢?
新乐学等近视离焦镜,上面的离焦区域是很多个微透镜组成的,不是用来清晰成像的,孩子正常看就行。

03
雾视镜什么情况下用,能最大化效果?
雾视在临床上有多种应用,验光时,一般采用 2~3D 雾视,减少晶状体的调节。家用进行近视防护时,一般采用 1~1.5D 雾视量,具体以孩子勉强能看到,不累为准,如果超量孩子辨识能力差,容易疲劳。
04
在校近距离写作业有必要带读写镜去学校吗?
读写镜一般建议只在家用。在学校看黑板和笔记切换快,不适合戴读写镜。
05
既然睛延宝可以拉远距离,戴100多度老花镜,用睛延宝读书半个小时是不是也可以起到雾视疗法的作用?如何可行,普通老花镜都行,还是需要配读写镜?
对,拉远镜是可以用于进行雾视疗法的,使用普通低度老花镜就可以,一般雾视量1~1.5D为好,也可以给孩子专门配一幅儿童眼镜,老花镜太沉了。

06
低度数近距离阅读写字不想戴近视镜,是不是读写镜或回归镜较合适?怎样选择配镜?
可以,视光中心验配。赵阳公众号 “慧眼赵小刀” ,#儿童近视防控专栏#中有一个章节讲读写镜的。
灯光防控相关疑问
整理:赵阳志愿答疑团成员
01
照10000Lux 的抗抑郁灯有助于预防近视吗?
的确有人在做这方面尝试,我个人没有 10000Lux 灯具的使用经验,也没有看到相关的使用经验分享。目前有理论讲家庭灯光要达到光疗效果,吸顶灯亮度应按5W/平米计算(LED光源),这个亮度远超过以往常规建议的吸顶灯亮度。我认为有道理,已经给孩子房角和客厅安装了更换了全光谱(Ra≥97)和高照度的吸顶灯。
调节力训练相关疑问
整理:赵阳志愿答疑团成员
01
翻转拍是否需要戴镜训练,如若需要,不戴训练是否会加速近视?如果可以,多少度可以不用戴镜训练?
需要戴镜训练,相关科普见赵阳公众号 “慧眼赵小刀” ,#儿童近视防控专栏#中--调节照明。

02
瞳孔偏大的小孩是不是看近的调节力就天生就弱一点?
有可能,调节力与瞳孔大小的关系,理论上存在关联,但文献暂时没关注到相关内容。
低阿/按摩/眼轴/曲率/晶体/等
相关疑问
整理:赵阳志愿答疑团成员
01
眼轴一年累积增涨多少 mm 以内,不会消耗远视储备?
看年龄,一般 6 岁以上,要控制在 0.1mm/年以下。
02
孩子从 3 岁到成人,每年的晶状体屈光力可以补偿多少?
好问题,也是我们很想搞清楚的问题,但目前只能给一个模糊的答案,根据临床经验推测,每年晶体的薄变可以代偿 0.1mm 的眼轴增长。目前在近视领域一直缺乏对晶状体的详细研究,因为医生缺乏有效的晶状体检测手段,现在 Casia2 设备上市,可以准确测量晶体厚度,前后表面曲率,很多研究者大咖已经开始晶状体的数据采集了,相信很快就能看到关于晶状体的研究报告了。
03
之前用低阿没有效果是否要更改浓度?
不同的年龄建议用不同浓度的低阿,建议观看赵阳公众号 “慧眼赵小刀” ,#儿童近视防控专栏#《阿托品防控近视,打多少分?该用什么浓度?》

04
在家用上加加明会有好的效果吗?
加加明相当于按摩,对裸眼视力提升有帮助,对眼轴控制效果一般。相关科普见赵阳公众号“慧眼一把刀” ,#儿童近视防控专栏# “按摩等手段能提高视力,治疗近视吗?”
05
听朋友说经常艾灸会导致青光眼,是有这个问题嘛?这个艾灸可以经常做嘛?会不会有副作用或其他有害的地方。
艾灸在我看来相当于热敷,对孩子而言,不应该有青光眼风险。具体可能需要咨询一下中医眼科医生,可能相关经验多一些。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还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问我,我们一起来完善《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白皮书(小刀版)》!
我是赵小刀
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本文是赵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