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腐小记
豆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吗?一块小小的豆腐却蕴含了很多内容。从文化上来说,豆腐最早由中国发明的,在唐代还传入日本造就了一段美好的中日交流历史。在餐桌上,豆腐更是有说不完道不明的故事,一道道可口香甜的豆腐类佳肴数不胜数。就这么一块小小的豆腐却和治病救人的中药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豆腐的出现与大豆密不可分,在古代豆又被称为“菽”。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大豆作为原料从而制作成豆腐。豆腐何时出现的,长期以来都存在分歧。有说在孔子时代就有,如清代汪伋所著的《事物会原》记载:“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也有说起源于汉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 安坐获泉布。”说的就是豆腐之术出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认为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之说。但反对的声音也是有的,有学者就认为豆腐最早出现于五代,其观点认为无论是《淮南子》还是《齐名要术》等汉唐文献均无关于豆腐的及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的记载。而最早出现有关豆腐的文献记载是在五代时期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中,文曰:“时蕺为青阳丞,洁已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可这一切争论随着我国考古工程的挖掘发现有了突破,在1959~1960年,考古队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汉墓,在墓的画像石上就有关于生产豆腐的场面。因此,豆腐的起源产生时间被确定在汉代是没有问题的。
我国近代大豆专家李煜赢曾说过:“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而最早记载关于豆腐制作法是在北宋的本草书籍《本草衍义》一书中,其文曰:“生大豆……又可硙(硙:磨。)为腐,食之。”明代的《本草纲目》将有关豆腐的信息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选豆原料、制作工艺、豆腐的功效作用等。文曰:“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礬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豆依旧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虽然各种豆皆可做豆腐,但不同品种的豆的蛋白质含量各有高低。白豆和泥豆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大豆,豌豆和绿豆的蛋白质含量只有大豆的20%~24%。此外,李时珍也为我们提供了石膏点豆腐的文献证据,而且还有多种点豆腐的凝固剂存在。因此,如果我们今天自己做豆腐依然要选用以色泽光亮、子粒饱满的大豆为好。
除了作为日常佳肴之外,还能治病。民间素有“金秋豆腐似人参”之说。在古代医药书籍中关于豆腐的功效记载也十分常见,如《随息居饮食谱》载:“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本草求真》云:“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眼肿痛。”现代研究发现豆腐的营养价值极高,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镁、钾、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等。而且,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品。但凡事均有它的两面性,豆腐也不例外,特别是过量食用豆腐就会出现损害身体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最后大部分会成为含氨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但如果这个人的肾脏排泄能力有问题,又大量使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就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氨废物增多,加重肾脏负担,会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由于,豆腐的原料为大豆,大豆中也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皂角素等,过量食用后也容易产生腹胀和消化不良。
豆腐不仅在国内赞誉有加,在世界各地同样受到追捧。日本江户时代出版的《料理物语》中就有十三种豆腐制法,奈良的“祇园豆腐”也是远近闻名,从四川传去的“麻婆豆腐”在日本的一些动漫影视、综艺节目中也都有不少的出镜率,使其一度成为日本人心中最受欢迎的“中国料理”。在187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那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豆腐受到了各国人士的称赞,也由此传入西方国家。可以说豆腐的对外输出无疑是成功的。由此笔者也有个想法,既然豆腐能凭借美味的膳食走出国门,那药食两用的其它食物能不能也能像豆腐一样,做成可口又健康的膳食走出国门呢?
本文是薛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