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届儿童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
2021年9月25-26日,在新冠疫情环境下国庆假期前的周末,由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承办的,为期一日半的第十六届儿童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张翼鷟主任主持并在开幕式进行了开幕致辞。在历时一天半的会议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围绕着儿童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和研究主题,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的工作内容进展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报告。
以下是主题报告内容
儿童肿瘤协作组(COG)神经母细胞瘤委员会的副主席,来自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实体瘤科主任Rochelle Bagatell教授,介绍了精准医学时代儿童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试验的开展。她指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仍有大量研究要做,当前的挑战是为合适的患者合理选择合适的治疗组成,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如何用各种生物标志物指导我们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民教授,介绍了神经母细胞瘤MDT治疗的北京经验,他提出肿瘤外科是“刀尖上的艺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总结了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策略。从回顾过去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传统治疗模式,聚焦现在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并展望了未来CAR-NK和γδT细胞的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的甄子俊教授,介绍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维持治疗的进展。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及香港儿童医院小儿肿瘤科的陈志峰教授,分享香港使用纳昔单抗(Naxitamab)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经验。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汤静燕教授,对儿童非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肿瘤这一类罕见肿瘤进行了经验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董岿然教授,介绍了软组织肿瘤诊疗的上海专家共识。他指出,软组织肿瘤病理类型很多,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根治术+化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但目前仍然总体预后不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主任张翼鷟教授,对国内儿童肉瘤NGS多中心数据进行了分析,并跟国外数据进行了对比,提出揭示中国儿童肉瘤的基因突变图谱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将来多方合作使更多的患儿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强教授,回顾了PET/CT在儿童肿瘤中的应用,分享了PET/CT在儿童肿瘤中的研究结果分析。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张玉教授,介绍了儿童实体肿瘤的病理诊断,分享了儿童肿瘤特点和病理诊断要点,并通过病例分析生动地介绍了病理鉴别诊断中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查的重要性。

新加坡伊丽莎白医疗中心儿童外科专科中心的徐震汉教授,对肝母细胞瘤的手术治疗进行了介绍。

自英国大奥蒙德街医院儿童肿瘤顾问医师,神经母细胞瘤临床主管,单采/自体移植项目医疗主管Giuseppe Barone教授,分享了达妥昔单抗治疗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的经验。

澳大利亚儿童癌症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和实验室主任张素冰教授,介绍了澳大利亚在基础科研角度如何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高危儿童癌症的预后。

广东省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任药师郑志华教授,从法律法规角度介绍了超说明书用药的规范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教授,详尽讲解了EBV病毒相关淋巴增值性疾病,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了分析。

来自美国纽约长老会摩根斯坦利儿童医院儿科副主席Michael A. Weiner教授,介绍了儿童及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的改进治疗指数,系统总结了最新的儿童及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及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教授,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基因异常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教授,介绍了亚盛医药的新药研发、靶向新药的联合用药及抗凋亡新药等在儿童肿瘤中的临床前研究等。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高怡谨教授,系统性地介绍了儿童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一线、二线及新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诊疗中心的竺晓凡教授,结合经验和典型病例分享了儿童骨髓衰竭性疾病的诊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翟晓文教授,介绍了儿童免疫缺陷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现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甄子俊教授,详尽解读了《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会议内容涉及面广,从肿瘤患儿获益出发,包含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前沿治疗理念、诊疗方案、新药研发以及法律法规管理等方面,会议各个环节均设有点评环节,来自全国的专家对会议进行了点评,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会议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及国内各大医院专家参与,获得了同行高度好评。
最后,由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教授,对大会进行了闭幕总结致辞,并相约明年会议再见!

撰稿:黄俊廷
本文是黄俊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