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上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患儿家长问宝宝吃牛奶拉肚子,吃母乳居然也拉肚子;最近吃了益生菌+思密达,查了好几次大便都没有问题,怎么还在拉肚子了.......目前是腹泻病高发季节,我们一起来聊聊乳糖不耐受,许多家长对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
乳糖是一种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要先经过消化酶分解成单糖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乳糖不耐受正是由于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不能分解乳糖,乳糖无法被身体无法消化吸收,导致一吃含有乳糖的食物就发生腹泻、腹胀等症状。
- 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由于肠道缺乏乳糖酶,不能完全分解母乳或牛奶中的乳糖,未被吸收的乳糖分子会通过渗透作用使肠道内容物的体积和流动性增加,引发腹泻,严重者甚至出现黏液血便。长期腹泻还可导致肠黏膜损伤,进一步诱导乳糖酶的丢失,引起腹泻加重且迁延不愈。
- 胀气:未被吸收的乳糖分子进入结肠,被微生物发酵产生乳酸、乙酸、氢气,因此肚子总是咕咕作响,爱放屁、排泡沫便,粪便有酸臭味。
- 先天型乳糖酶缺乏:是一种严重且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生后即出现乳糖酶活性的缺乏,需终身避免含乳糖食物的摄入。
-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早产儿多见,由于错过乳糖酶发育的最佳时期,乳糖酶活性低,此类型乳糖酶缺乏为暂时性的,随着日龄的增长和肠道功能的发育完善,乳糖酶活性可逐渐增加。
- 原发型乳糖酶缺乏:人体乳糖酶活性在足月出生后达到峰值,可持续至2岁,后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当进食高乳糖食品后就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小时候喝牛奶没事,长大后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此种类型存在较大的种族差异,我国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超过90%,欧美人群低于20%。
- 继发型乳糖酶缺乏:为暂时性乳糖酶缺乏,常见于感染性腹泻、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导致黏膜中乳糖酶丢失,待绒毛病变修复后才能分泌足量的乳糖酶,此过程大约需要数周至数月。
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乳糖不耐受的方法,大部分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可以每天少量摄取含乳糖食品,促进机体乳糖酶的产生,提高机体耐受而达到缓解目的。
以下食物种类可以替代及营养补充
- 含单糖类食物:即含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的食物;
- 含有乳糖酶的奶粉:吃此类奶粉,宝宝的消化吸收情况跟奶粉中含有乳糖酶的多少有关系;
- 去乳糖食品:如无乳糖/低乳糖奶制品、酸奶、奶酪等;羊奶:相对于牛奶来说,羊奶的乳糖含量比较低;
- 豆奶:其含有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植物蛋白、植物脂肪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营养价值可与牛奶媲美,但钙、锌含量较低,不能满足儿童营养需求,乳糖不耐受者可选用额外添加钙的强化豆奶。
再次感谢大家关注汤精华医生的健康号,希望这期科普能够解决大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疑惑,也希望大家能够转发!
本文是汤精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