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陆小彦 三甲
陆小彦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精神心理科

小小手机迷,拿你怎么办?

2571人已读

周一晚上已经12点多了,初中生可可还在刷着朋友圈,睡前“刷手机”,已经成了可可睡前的“保留节目”,经常玩到凌晨一两点,可可妈妈非常苦恼,“孩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手机像长在身上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学还上得下去吗?”

这种现象绝不是个例了,疫情期间,孩子网课,娱乐增加,儿童青少年用手机成了常态。实际上,手机一直以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也给人们带来危害,尤其对孩子来说,稍有不慎,孩子就会被这把剑误伤,手机成瘾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倘若家里有个小“手机迷”,家长该怎么办呢?

手机成瘾,危害要认清

有研究显示,在拥有手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有1/3的孩子表现出了手机依赖症状,过度使用手机,手机成瘾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危害孩子身体健康和安全:伤害眼睛,易造成手臂、肩周、颈椎、腰椎等的疲劳与损伤,由于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可能造成肠胃功能紊乱,肥胖,内分泌失调,还影响正常作息,甚至引起睡眠障碍,此外,青少年行走时玩手机、平板,造成交通事故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2.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手机可以营造出与孩子真实生活不一样的虚拟世界,而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真实交流场景的缺失,会弱化孩子面对面沟通的技能,并导致认知障碍,造成情感缺失,学习动机缺乏,形成畸形的精神依赖,并引发焦虑、抑郁、易怒、强迫、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以抑郁症为例,已有研究表明,焦虑抑郁会使得孩子躲进手机的“避风港”,而手机的使用又会进一步增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降低学业表现:手机成瘾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导致孩子学业表现不良,对孩子来说,学习大多数时候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去集中精力才能完成,而玩手机,则相对来说更有趣、更容易,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当孩子意志力薄弱,延迟满足能力不强,不能很好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和强度时,学习往往会因为沉迷手机而受到影响。

家长如何做,才能“拯救”家里的“手机迷”呢?

观念先行: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家长要有的认知和态度

家长们想要改变“手机迷”,首先需要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态度。

1.父母需要明确:手机不是洪水猛兽,简单粗暴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情急之下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断网、断电、没收手机等阻止孩子利用手机,但实际上,家长应该认识到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手机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手机给孩子带来益处还是伤害,取决于使用方式,简单粗暴的限制,会使孩子使用手机更频繁,更有可能引起孩子逆反的心理,将孩子越推越远,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2.父母需要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孩子情感需求有哪些?

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从孩子自身来说,孤独感,学业负担重,身心不成熟,意志力薄弱,是造成孩子手机成“瘾”的原因,孩子过度玩手机这种不良行为的背后,可能代表着孩子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或者“补偿”自己,从手机中获取关注,欣赏、安全感和成就感等。父母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手机“瘾”。

简而言之,对于孩子手机使用,家长不应带着“杯弓蛇影”式的紧张去阻拦孩子,手机是可以玩的,但要会玩,就是要注意使用方式,过度玩手机的孩子,家长要更多关注孩子玩手机背后的情感需求。

方式跟进:改变“手机迷”,家长们还可以做哪些?

在明确孩子使用手机背后的真正原因,正确看待手机这种工具后,家长还需要以身作则,同时对症下药:

1.改善自身不良手机使用习惯,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发挥手机正能量

家长在手机使用方面要做出表率,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体现手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多用手机查阅资料,获取新闻资讯,让手机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家长要控制手机过度使用,多与孩子交流互动,做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

2.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当孩子只愿意玩手机,而不愿意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需要反思自己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问题:我是不是只关注了孩子成绩,而没有去关注孩子本身?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对我没有信任?孩子是不是不开心?另外,在学习方面,父母不要总去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例如,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孩子目前的学习方法对不对?同时父母要更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关心孩子的朋友,寻找更多的话题去跟孩子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少说多听,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当孩子与父母进一步,乐意与家长分享生活的点滴时,就会离手机远一步。

3.帮孩子寻找更多可以替代手机的“发泄”或“补偿”方式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及情感需求,帮助孩子找到更多的“发泄”或“补偿”的方式,例如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同龄孩子一起玩,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户外活动等,家长也可以成为孩子的教练,陪孩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篮球等,避免孩子总是宅在家里,对于外向的孩子,则可以引导并培养孩子更丰富的课余爱好,如运动、游戏、唱歌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和同学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如结伴出行,举行小辩论赛等。总之,要让孩子知道,真实世界里存在着比手机虚拟的世界更有意思,更美好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封闭在虚拟世界里,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还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4.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对于有一定自制力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权利和机会去管理手机的使用,这对孩子未来的自我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而对于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明显欠缺的孩子,家长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强度和频率,例如,限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规定可以使用手机的场所,规定可以用手机进行的活动等,有效的疏导和持之以恒的管理,有助于使孩子学会正确使用手机。

5.观察孩子,警惕病态“手机迷”,还有的孩子是病态“手机迷”,过度玩手机、沉迷于手机只是他们的一个表象,此时家长需要警惕孩子的状态,可能是一些精神疾病表象,如患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孩子自控能力差,做事冲动,可能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还有的孩子足不出户,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玩手机且情绪状态差,不开心,总发脾气,无法正常学习等,这种情况父母要警惕孩子是否患抑郁症的可能。出现以上情况,父母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父母最好在孩子早期有沉迷手机表现的时候,及早发现,及时有效干预,就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小结:改变孩子对手机的依赖,需要父母正确地看待手机使用,并从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原因和情感需求出发,增进亲子关系,帮孩子寻求更多可替代手机的“发泄”或“补偿”方式,以减少孩子沉迷、封闭在虚拟世界的可能性,同时,父母对孩子使用手机要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如此“内外兼修”,可以尽快帮助孩子回归到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中来。此外,需要提醒家长,当孩子过度“玩手机”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交往和适应功能时,父母还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多动症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要尽早看精神专科门诊,进行筛查,评估诊断,及时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略


陆小彦
陆小彦 主任医师
北京儿童医院 精神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