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许之民 人已读
已有不少调查指出,目前社区中各类心理障碍患者占人群比例达4-8%,最近通过验收的由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卓基教授领衔的《北京地区抑郁障碍的现状和相关服务的现状》流调报告指出,北京社区居民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7%,而>60岁患病率达8.18%,李喜泼等所作《保定市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当地居民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52%,李宁等亦在《辽宁省城乡居民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达7.21%。在患病人群中,焦虑抑郁发病率则更高,中华医学会05年4月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三级综合医院中2400名就诊者的访谈和分析发现,抑郁焦虑症状普遍存在于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内科病人中, 发生率高达 25%,其中经精神科医生测评后发现,其中39-73%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尤其在帕金森病、中风、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产后、更年期综合症病人患有抑郁/焦虑的比例较其他病人更高,但未诊断率高于90%;仅有1/6病人的抑郁/焦虑患者得到相应治疗;陈继根等指出,20.84%的社区老年人存在抑郁障碍,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中国普通人群或社区中,焦虑抑郁发病率和西方一些国家并没有很大的差距,而诊断率及治疗率更低。
在中国社区医院就诊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以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为主,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后遗症、心梗后、肿瘤、帕金森病等疾病患者。这些人群是焦虑抑郁障碍的高发人群。分析这些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病因比较复杂,有疾病本身因素,比如中风对脑功能本身的损害,也有社会、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如疾病导致肢体残疾使之社会功能受损、医药费大量支出、对疾病病痛带来的心理躯体折磨、对疾病复发的忧虑与担心、对疾病不了解导致部过度恐惧、长期患病导致社会支持因素削弱等而诱发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导致的情绪低落与不稳定、家庭及社会角色进一步受损,使之社会、心理、生理三者关系更为复杂化。其次,出现了焦虑抑郁患者,也会出现许多躯体化症状群,比如胸闷、头晕、头痛、心悸、气短、失眠、乏力、肢体麻木等,这些症状常不具有特殊性,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常成为许多患者来就诊的原因,许多临床医生尤其是社区医生对此难以识别,很难与患者原有疾病相鉴别。围绕这些症状展开的相关检查与治疗往往耗费医患双方的大量时间精力,占用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结果也常常不了了之,甚至加剧焦虑抑郁情绪。假如焦虑抑郁症状不得到即使发现、疏导与治疗,而与原有各慢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呈现长期化、慢性化、复杂化,互为因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恶化、幸福感消失、社会职能受损,疾病康复遥遥无期,医药费支出持续大量增加。据WHO曾推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的社会总负担将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对此应引起大家重视与思考对策。
对此,要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则必须及早识别、分析焦虑抑郁症状,并与原有疾病相鉴别。当然,这些患者出现了焦虑或抑郁症状群,并不一定就能诊断为焦虑症或抑郁症,因为根据我国或国际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这些常由躯体疾病导致或诱发的焦虑抑郁,又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可称之为焦虑或抑郁状态。但是对这些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仍应积极干预,尽力改善或消除之,否则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患者痛苦无法根本缓解,对疾病本身治疗也带来困难,还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开支,长期下去这些患者也最终可能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
本文是许之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