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前须知
发表者:陈虹 人已读
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女性疾病呢?她究竟是一种在古时候就存在的病,还是在近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内分泌代谢压力变大 ,而出现的一种病?今天这一讲,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起源和历史!
我们在这里,姑且给她一个英语代名词:PCOS。以便于大家阅读。
对于PCOS的医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①公元前460~377年,古医学记录中只有一句话,是这样形容患病女性的:“那些月经期少于3天或者无月经的妇女们特别强壮 ,他们拥有健康的脸色和男性化的外表;她们中没人怀孕”。
②公元1135~1204年,国外一位医生发现:“有些妇女的体质与男性相似,她们的皮肤又干又硬。但是这些女性出现男性化表现是由复杂的月经情况所致,而非外源性使用药物引起”。
③公元1510-1590年,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医生观察到:“有很多妇女的月经周期很长或闭经。她们嗓音粗大,身体多毛且强壮、很男性化”。
④时间来到1721年,国外学者发现一名年轻的已婚妇女,有肥胖和不孕。手术中看到双侧卵巢色白且体积大、表面凹凸不平。
⑤1921年,国外学者通过对一例多毛的糖尿病妇女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史无前例地将她的胰岛素代谢状态和发生高雄性激素的表现联系到了一起。
⑥1935年,“PCOS”的概念首次由国外的两位学者提出。他们认为,以闭经为主要特征的月经失调、不孕、肥胖及男性型多毛等表现与多囊状的卵巢有关。这引发了众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提出这个观点的两位学者分别叫Stein和Leventhal,人们由此给这个疾病命名为Stein-Leventhal综合征,以此来纪念他们贡献。这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意味着人们对PCOS的认知进入到了内分泌时代。
⑦人类对PCOS的认知进一步发展到了另一个里程碑。1976年,国外学者提出PCOS的发生发展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至此,人们对PCOS的研究进入到了代谢时代。
⑧1990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对PCOS的定义制定了相关标准:高雄激素的临床(多毛)和生化(血液雄激素高)表现;持续无排卵。
但前提条件是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因为这种疾病也会导致高雄和无排卵)。和美国标准相比,除外前3个条件,同期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则更强调对于PCOS的诊断必须要有超声下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
⑨由于世界各地区对诊断标准未达成共识,给人们对PCOS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历史的车轮来到2003年,由欧洲生殖胚胎学会提出,在得到北美生殖学会认可后,全球对PCOS的诊断标准达成了史无前例的统一。
即我们在第一讲时提到过的标准: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主要表现为月经推迟或闭经);
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如:女性男性化、多毛等)和/或高雄激素血症(如血清睾酮、游离睾酮、雄烯二酮以及硫酸脱氢表雄酮等);
超声表现为多囊卵巢(一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和/或卵巢体积大于10ml);
这3条中符合2条,并排除其他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
⑩为了制定咱们国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于2006年在重庆讨论并初步达成了专家共识,即: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高雄激素的临床表现和/或高雄激素血症;
卵巢多囊性改变: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
这3条中必须具备月经稀发或闭经(即第1条),再合并第2条或者第3条。
并排除其他高雄激素病因: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我们人类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么多的认知历史沿革,简单总结下来,历史的时间线如下图:
在梳理了人们对PCOS的认知历史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疾病似乎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那么,为什么PCOS能够持续不断地存在数千年呢?
答案是这与PCOS的致病基因有关。PCOS的基因虽然在现代社会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的易感基因,但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在那些食物匮乏的时代,这种基因型很可能会因为胰岛素抵抗而减少人体能量的消耗,进而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因此,不得不说,PCOS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疾病,她源自我们人类祖先的基因变异。在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选择后又在新石器文化开始之后维持万年。这也是我们远古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思绪回到现实中,我注意到日常的临床工作中PCOS妇女很少有人真正的不孕。实际上,PCOS妇女在经过自身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控制后,再得到一些妥当的医疗处理后也是能够怀孕的。只是这类人群可能怀孕的概率要低于正常人。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是,PCOS患者的生育能力只是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而不是不能生育。即便是真的患有PCOS这种疾病,也不要过分害怕担忧,只要你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生活上充分自律,不论是生育问题还是远期的健康问题,都能得到一些比较好的结局。
本文是陈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