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孙娜 人已读
尘螨是引起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的最常见过敏原,在广东由尘螨导致的过敏性鼻炎约90%、过敏性哮喘约80%、皮肤过敏约50%。
尘螨存活于我们日常生活最熟悉的灰尘中,儿童经常把手或毛绒玩具放到嘴巴里,每天食入灰尘约100g。一项全国9个城市室内变应原的调查发现,国内家庭灰尘样本中尘螨检出率为95%,南部及中部地区尘螨分布明显多于北方及西部地区。
尘螨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真螨目、麦食螨科、尘螨属。
最常见的尘螨种类包括屋尘螨、粉尘螨、埋内宇尘螨、热带螨、丝泊尘螨等。
通常情况下,尘螨特指屋尘螨和粉尘螨,是过敏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01 尘螨是什么模样呢?
尘螨的螨体呈椭圆形,长约0.25~0.35 mm,宽约0.1~0.4 mm。因尘螨体积小,故人类肉眼很难看到,要想认识尘螨的真实面目只能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尘螨有4对8条腿和螯状口器,螨体无明显分节。
在低倍(10~6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它们,电子显微镜可以分辨它们外皮上的脊状突起的细节。与电子显微下尘螨呈灰色的照片相比,光镜下的尘螨呈淡琥珀色,半透明,令人想起微小的鼻息肉。
(a)电子显微镜下尘螨的形态;(b) 光学显微镜下尘螨的形态
(图片来自文献:Jeffrey D Miller. The Role of Dust Mites in Allergy.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9, 57(3):312-329.)
02 尘螨有哪些生活习性?
尘螨的身体含水量很高,尘螨体重约70%为水分,其摄入的食物中的水分很难满足自身需要,需通过身体表面直接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水蒸汽,因此对湿度的依赖性很强,理想生存条件为相对湿度大于55%,温度20℃~25℃。环境中相对湿度低于51%时,尘螨可因脱水而死亡。
当周围环境温度上升至40℃~50℃时,尘螨的存活率急剧下降。尘螨在水中或热空气中的死亡极限温度是50℃,将因此尘螨浸泡于50℃水中10分钟,100%的尘螨被杀死。
尘螨没有眼睛,但是畏光,喜欢栖息在黑暗区域。
室内环境中尘螨最喜欢栖息的地方是地毯、床垫、床周围地板、空调滤网、枕头、被褥、毛毯、衣服、毛绒玩具和布艺沙发等,超过50%的家居环境灰尘样本中尘螨浓度>10 ?g/g,而当尘螨浓度为2 ?g/g时可以诱发过敏性疾病症状。
尘螨通常以环境灰尘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为食。其主要食物来源为人或动物的皮屑、指甲及毛发等,各种纤维、细菌、真菌、花粉、面粉、谷物等也可作为其食物来源。
03 尘螨是怎样发育呢?寿命有多长?
尘螨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在23℃~30℃、65%~75%的相对湿度下可迅速完成其发育过程,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繁殖能力。因此,只要环境条件合适,残存的活螨可以快速繁殖为大群尘螨。
雌螨一生产卵50~80个,在温度21~32℃、 湿度75%的条件下,雌螨寿命196天、雄螨寿命为155天。
(a)电子显微镜下的尘螨卵;(b) 光学显微镜下的尘螨尘螨卵(图片来自文献:Jeffrey D Miller. The Role of Dust Mites in Allergy.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9, 57(3):312-329.)
(a)一只尘螨成虫旁边的幼虫 ;(b)一只尘螨成虫旁边的若虫(图片来自文献:Jeffrey D Miller. The Role of Dust Mites in Allergy.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9, 57(3):312-329.
04 尘螨如何导致过敏?
尘螨过敏原主要包含在螨粪颗粒中,也存在于蜕螨外骨骼和腐烂的螨体碎片中。尘螨过敏原体积很小,约为20~25μm的颗粒,可随空气流动漂浮于空气中10~20分钟。
尘螨过敏原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上皮或皮肤,激发免疫应答,产生呼吸道或皮肤的过敏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水样涕、鼻塞、鼻痒、咳嗽、胸闷、喘息、湿疹等。
尘螨过敏原与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虾、蟹和龙虾)昆虫(蟑螂、蚱蜢)以及软体动物门的成员(蜗牛、蛤蜊、牡蛎、鱿鱼)之间有交叉反应,因此尘螨过敏者接触蟑螂或进食虾、蜗牛等会发生口腔过敏综合征、哮喘和严重过敏反应。
05 如何防控尘螨,过无“敏”生活?
A注意室内清洁除尘,使用真空高效吸尘器吸尘,也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降低环境中尘螨的浓度。
B使用防螨的床上用品,尽量使用编织物密度≤20μm,可阻止尘螨通过。
C经常清洗床上用品和衣物(2周清洗1次),用高于55℃的热水浸泡10分钟。
D去除地毯、软垫家具、毛绒玩具,使用塑料、木制或皮革家具。
E居室要通风、除湿,可采用高性能的除湿机、空调机可以有效维持环境相对湿度维持室内湿度在51%以下,以减少室内尘螨的数量和浓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