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裕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杂志书籍

诊治肾结石的几点体会

发表者:黎崇裕 人已读

诊治肾结石的几点体会

黎崇裕,指导老师:刘志龙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广东珠海 519020)

摘要:肾结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高发病种,一般而言结石小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于排出,而结石大者则难于排出留滞体内而致病,成为继发性病因。临床运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之法治疗肾结石疗效常差强人意。疗效不理想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对肾结石的病因病机认识局限;诊治未联系他脏;只抓湿热之标忽视肾虚之本;极少运用温阳药物以及化石药。有鉴于此,笔者临床运用补肾温阳之治则,方取济生肾气丸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疗肾结石,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肾结石;济生肾气丸;麻黄细辛附子汤;排石;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且多发于青壮年。临床依结石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其中包括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常见肾绞痛与血尿,在结石引起绞痛发作以前,病人可没有任何感觉,但由于某种诱因,如剧烈运动、劳作等常腰腹绞痛难忍,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或小便排出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肉眼可见血尿,同时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

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湿热,肾结石属于高发病种,临床治疗肾结石多以清热祛湿、解毒排石的治则为主,习用金钱草、海金沙、萹蓄、瞿麦、木通、石苇、车前子、滑石等药物,往往疗效不佳。笔者在临床中通过辨证论治发现,采用补肾温阳之法治疗肾结石大多取得良好效果。笔者一得之见,不敢自秘,现简述如下。

1 肾结石的病因病机

肾结石多因湿热蕴结、日渐煎熬且沉积于肾而成。肾结石形成过程缓慢,小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于排出,大者沉留体内较难排除且易反复发作。

《素问·刺法论》[1]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广东地区的水质容易形成结石且气候湿热,故而凉茶风行,但只有少部分人患肾结石。足见气候、环境、饮食、水质等外因只是促进因素,肾虚内因才是患病主因。诚如《灵枢·口问》[2]所云:“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不少肾结石患者多在久治无效时才求助于中医,此时湿热症状往往不显或全无。如再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无异于雪上加霜,难以取效。

结石排出须借助身体阳气的推动,一味苦寒利尿、排石重伤阳气,气化无力推动结石外排而致疗效不佳。若医者囿于湿热乃成结石之说,不敢放胆使用温阳药,以致排石效果缓慢。

2 肾结石的综合治疗

肾结石可涉及其他脏腑,均需综合考虑方可万全。

2.1 肾与膀胱

《灵枢·本输》[3]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共同完成“藏津液”与“气化则能出”的过程[4],且一表一里,相互影响。肾经有湿热尤易及膀胱,影响膀胱气化,阻碍其升降气机,湿热蕴久可成结石。《素问·五常政大论》[5]云:“肾其畏湿,其主二阴”,故通过补肾温阳可助膀胱气化而利于结石外排。

2.2 肾与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生,故肾阴和肝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故而肝和肾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亦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7]云:“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若肝失疏泄影响及肾,亦可产生结石。

2.3 肾与脾(胃)

肾与脾(胃)除存在土克水的相胜关系外,还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等方面[8]。前人常有“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的说法,肾主水液输布代谢,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土能制水”。如若脾胃皆弱,水湿内蕴,经久不愈,排泄障碍,浊阴与水湿、热邪相结合而易形成结石。如《素问·水热穴论》[9]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因而肾结石发作时可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由上所述,对肾结石的诊治应从整体着眼,重视脏腑间的联系,不可只见湿热不及其余,方能提高防治效果。

3 温阳药物在排石中的重要作用

湿热蕴结,久而成石,因而治疗肾结石多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之品已属常法,但其病理的发展绝非截然不变。湿热日久其可损肾阳,亦可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或肝失所养疏泄不足,抑或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在病程中可以出现湿从寒化。且随着冰箱、凉茶、空调的普及,肾结石寒化有不断上升之势。笔者之经验乃常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排石汤药。生麻黄、制黑附子、北细辛三药均具有温通作用,其性善走,每药用量一般为3~10 g。关于配伍用药,大致有如下要点。

一是制黑附子配山茱萸以入肾(膀胱)经,痛甚者配以芍药甘草汤解痉止痛。

二是大便不畅或秘结者,生麻黄改酒大黄,则变为大黄附子汤温里通便。

三是预防血尿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配猪苓、白茯苓、泽泻、党参,乃仿猪苓汤之意。

四是内寒之源主要在于命门火衰,故麻黄细辛附子汤常配肉桂等温补命门之品,一则温补肾中元阳助膀胱气化,二则阳药可推动结石下行,促进结石外排,缩短疗程。舌苔较白腻者配苍、白术健脾祛湿、温阳化饮。

五是结石只要不超过1 cm即可通过小便排出,结石较大者需麻黄细辛附子汤配化石药效果才好。笔者临床常用的化石药有鸡内金、郁金、威灵仙等,其中鸡内金量大方有功,笔者一般30 g起步多至90 g,也可将结石化小再排石,常达事半功倍之效。

4 肾结石首选济生肾气丸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治疗肾结石一般用济生肾气丸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10],书中原名称之为加味肾气丸,后人称之为济生肾气丸,由炮附子、白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黄组成。此方阴阳双补、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另有清热祛湿之效。此方正与结石的湿热病机、正虚邪实之态相合,故见效快速而效果稳定。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11],本用于太少两感伤寒证,与济生肾气丸合用后解表之力减弱,转而温补肾中元阳,推动结石外排。

5 典型病案

胡某,男,31岁,2015年1月28日初诊:诉本月1日因双肾结石行体外碎石后腰痛且伴有血尿,但服用金钱草、海金沙等清热祛湿中药反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B超示有双肾积水、双肾多发结石。现恶心欲呕,饭后饱胀,嗳气,口干,纳呆,腰痛,无法憋尿,小便短频色淡黄且有灼热感,大便稀溏,食后即泻。舌淡苔黄腻水滑边有白涎,脉沉,左关顶指。处方:姜半夏25 g,白茯苓20 g,紫苏梗10 g,紫苏子10 g,鸡内金30 g,生甘草6 g,红参片5 g,大腹皮15 g,川厚朴25 g,北柴胡10 g,生姜片5片,3剂水煎服。

2015年1月31日复诊:前药后恶心呕吐、饭后饱胀、嗳气等症已除,昨日开始尿频尿急,无法憋尿,小便颜色淡黄。性情急躁,舌淡苔黄腻水滑有白涎,脉滑。处方:生地黄12 g,熟地黄12 g,炒山药12 g,山茱萸12 g,白茯苓9 g,泽泻9 g,牡丹皮9 g,制黑附子10 g,肉桂6 g,怀牛膝15 g,鸡内金60 g,苍术15 g,猪苓9 g,威灵仙10 g,北细辛6 g,生麻黄3 g,党参30 g,7剂水煎服。

2015年2月8日三诊:患者欣喜来告前药2 d后小便疼痛甚,排尿中断,尿道憋胀,后排出一个如半个花生米大小的结石,小便沉淀有泥沙样结石,无血尿,后复查B超双肾积水已消失,右肾见一0.3 cm×0.5cm结石,左肾见一0.8 cm×0.5 cm结石,左侧腰部隐痛,饮一溲一。患者诉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史,现偶有胃痛,舌淡苔黄腻有白涎,脉沉。处方:生地黄12 g,熟地黄12 g,炒山药12 g,山茱萸15 g,白茯苓9 g,泽泻9 g,牡丹皮9 g,制黑附子10 g,肉桂6 g,怀牛膝15 g,鸡内金60 g,苍术15 g,猪苓9 g,威灵仙10 g,北细辛6 g,生麻黄3 g,党参30 g,新会陈皮6 g,芡实15 g,7剂水煎服。

2015年3月6日四诊:其妻前来抓药,诉其腰痛已经痊愈。嘱咐本次用药后复查B超,如结石已排净则服用济生肾气丸继续调理一段时间以防复发。守三诊时的处方,鸡内金加至90 g,续进10剂。

参考文献:

[1]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89.

[2]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00.

[3]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39.

[4]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25.

[5]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56.

[6]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7.

[7]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5.

[8]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09.

[9]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23.

[10]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1.

[1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江西寻乌人,从事经方医学以及客家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转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 P1273-1274页

本文是黎崇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