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赵海国 人已读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营养管理
在开始讲述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的分类管理原则;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早产儿分为三类,即:高危,中危,低危;高危组早产儿: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1500g,宫内生长迟缓,喂养欠佳,奶量小于150ml/kg.d,体重增长小于25g/d,宫外生长迟缓,有相应的并发症;中危组早产儿:胎龄介于32周到34周,出生体重介于1500g到2000g,无宫内生长迟缓,喂养顺利,奶量大于150ml/kg.d,体重增长大于25g/d,无宫外生长迟缓,没有相应的并发症;低危组早产儿:胎龄大于34周,出生体重大于2000g,无宫内生长迟缓,喂养顺利,奶量大于150ml/kg.d,体重增长大于25g/d,无宫外生长迟缓,也没有相应的并发症;(并发症包括BPD、NEC、贫血、眼底发育不良、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等等的任意一条。
好,说清楚了早产儿的分类,那我们开始了解下,早产儿出院后的乳类的选择;
1.人乳:出院后母乳当然是早产宝宝的首选“口粮”,并至少持续喂养至6月龄以上。
2.强化母乳: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小于2000g的早产儿,采用人乳强化剂,可增强人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含量,确保其营养需求。
下面我们再详细了解下宝宝的口粮。
首先,母乳的热卡:67kcal/100ml;早产儿配方奶的热卡:81kcal/100ml;
其次,强化剂的热卡情况:1627KJ/100g,相当于3.87Kcal/g,每一包是0.9g,即为3.5Kcal/包。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全量强化:母乳强化后可达到早产儿配方奶的能量供给,每100ml需要增加热卡81-67=14Kcal,相当于14÷3.5=4包;那么半强化:每100ml添加2包。
注:个人经验:各母乳强化剂厂家的商品,能量强化差别不大;但是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差别就很大了,更有甚者,只强化能量的。
早产儿出院后个体化喂养方案
首先,高危早产儿:
纯母乳喂养:足量强化母乳喂养(334-355KJ/100ml)至校正胎龄38周到40周后,母乳强化调整为半量强化(305KJ/100ml);鼓励部分直接哺乳,部分母乳加上人乳强化剂的方式,为将来停止强化、直接哺乳做准备。
部分母乳喂养:1、宝宝吃母乳量大于宝宝食量的一半时,则足量强化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至校正胎龄38-40周,之后即可转为半量强化,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过度配方;2、宝宝吃母乳量小于宝宝食量的一半时,或缺乏人乳强化剂时,鼓励直接哺乳,加早产配方奶至校正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直接哺乳加早产儿过度配方。
配方奶喂养:应用早产儿配方至校正胎龄38-40周后转换为早产儿过度配方。
接着,中危早产儿:
纯母乳喂养:足量强化母乳喂养(334-355KJ/100ml)至校正胎龄38周到40周后,母乳强化调整为半量强化(305KJ/100ml);鼓励部分直接哺乳,部分母乳加上人乳强化剂的方式,为将来停止强化、直接哺乳做准备。
部分母乳喂养:1、宝宝吃母乳量大于宝宝食量的一半时,则足量强化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至校正胎龄38-40周,之后即可转为半量强化,母乳加早产儿配方奶过度配方;2、宝宝吃母乳量小于宝宝食量的一半时,或缺乏人乳强化剂时,鼓励直接哺乳,加早产配方奶至校正胎龄38-40周,之后转换为直接哺乳加早产儿过度配方。
配方奶喂养:应用早产儿配方至校正胎龄38-40周后转换为早产儿过度配方。
最后,低危早产儿:
纯母乳喂养:直接哺乳,给予母亲饮食指导和泌乳支持,按需哺乳,不建议按时按顿喂养,包括夜间;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A/D和铁剂。
部分母乳喂养:直接哺乳加普通婴儿配方,促进泌乳量;如生长缓慢(<25g/d)或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发育正常;
配方奶喂养:采用普通婴儿配方,如生长缓慢(<25g/d)奶量摄入<150ml/(kg.d),可适当采用部分早产儿过渡配方,直至生长发育可。
注意早产儿强化营养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同月龄百分数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强化营养。
最好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P10,再参考个体增长,速率的情况,注意避免/身长>P90。
注意其他营养成分的补充:
维生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后即应补充VD800-1000U/d,3月龄后改为400U/d,直至2岁。VA摄入量1332-3330U/kg.d,出院后可按下限补充。(此推荐量均为每天总摄入量)
矿物质:铁: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钙:推荐摄入量70-120mg/kg.d;(所有矿物质推荐量包括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等的含量)
长链多不和脂肪酸:DHA:44-60mg/kg.d;ARA:35-45mg/kg.d,直至胎龄40周。
注:本文我已尽量口语化,仅供参考,若为非专业人士阅读,建议至正规医院就诊咨询,以防某些专业术语或专业评判标准,家属误解,造成不良后果。
本文是赵海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