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心慌、心乱跳、心不跳了……早搏误区知多少?

发表者:陈晨 人已读

早搏,是我们在体检心电图报告中经常看到的词汇,无论是房性早搏还是室性早搏,都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一提到心律失常,大家就会觉得很严重,是不是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有些人拿着写有“早搏”心电图报告,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忧心忡忡的出现在心内科医生的门诊,有的说:心慌心跳;有的说:心乱跳;有的说:心不跳了;还有的说:我没有任何感觉,还需要治疗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对于早搏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早搏是心脏停跳

我们的心脏上有一个窦房结,它是心搏起源地,窦房结发出起搏信号,经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输,使心脏收缩舒张搏动一次,这就是用听诊器在心前区听到的心脏搏动;心脏的这种收缩舒张运动沿着血管壁传导到我们手腕部,您触摸到的动脉搏动就是脉搏。人体正常的心律表述是窦性心律,来源于窦房结的心搏都是窦性心律。如果起搏信号来源于窦房结以外,也就是异位起搏点导致的心脏搏动,就是早搏,也叫期前收缩,就是提前出现的心搏,常见的有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这时候,听诊心音会发现整齐的心跳声中出现一个提前的心跳声;触摸脉搏则会感到整齐的脉搏突然出现一下停顿,然后又有了下一个脉搏;于是,很多人会被吓了一跳,以为自己的心脏停跳了,其实,早搏不是心脏停跳,我们的心脏是一直在跳动的,只是跳的节奏乱了一下。

误区二:早搏是由心脏病引起的

如果用动态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早搏的人会达到7080%,早搏虽是心脏的不规则的跳动,但早搏并非皆由疾病造成。

早搏分为功能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两类。

情绪紧张、激动、焦虑,过多地吸烟,大量地饮酒、喝浓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这种都属于功能性早搏,只要避免上述诱因或者适当休息,就能达到减少早搏、缓解心慌不适症状的目的。

如果是频发的早搏,就是24小时记录到的早搏数量多,有连续发作的早搏,或者合并其它心律失常的情况,就要考虑是病理性早搏。那么,一般来说要先明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发生早搏的心脏病基础。

误区三:早搏越多症状越重,危险性越大

早搏的危险性是由原发病的严重性和早搏是否有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的趋势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早搏的次数或症状而定。多数早搏患者并无不适的症状,或仅仅感到心荡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脏扭动一下等感觉。频繁的早搏,才可能使人感到心悸、胸闷、疲乏等不适,而很多早搏特别频繁的人有时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任何。比如在升学 体检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心电图中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仍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所以,早搏的多少和症状的轻重与风险没有关系

误区四:有早搏就必须用药物消除

发现早搏后,个人很难自行判断性质,这时候就要去医院检查有无潜在的心脏疾患。医生会通过询问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然后安排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检查来判断早搏的病理基础;有冠心病家族史和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还可以通过心电图负荷试验或者行冠脉螺旋CT、冠脉造影等检查排除是否合并冠心病。如上述各项检查均属正常,则不需要治疗。如果主要是精神紧张、忧虑或长期失眠所致的早搏,应充分解除顾虑,适当使用镇静药,注意休息,保持心情乐观,或者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把思想全部关注在“早搏”上,一般来讲,心慌不适等“早搏”相关的症状都会逐渐消失,达到无药自愈的效果。


本文是陈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