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知道什么是冬病夏治吗?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大特色,是指对于一些容易在冬季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可能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辨证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蕴含深厚的中医养生智慧。
二、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有哪些?我国中医典籍中,有哪些相关的论述?
冬病夏治疗法在我国历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中“春夏养阳”的养生法则和“治未病”的预防观念奠定了冬病夏治疗法的理论基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指春夏季节应当顺应阳气升发、万物生长的特点,养生养长以养人体之阳;秋冬季节应当顺应万物闭藏、阴气渐长的特点,养收养藏以养人体之阴。同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未病先防”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三、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冬病为什么要夏治?
冬病夏治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需要从“何为冬病?”,“何为夏治?”两方面进行解答。首先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多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则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也是虚寒类疾病症状较轻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祛除体内阴寒之病邪,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疾病到冬季复发或加重的目的。同时,从五行学说的角度分析,“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长夏属土、冬季属水,冬病夏治就是利用长夏胜冬即“土克水”的五行克制关系。冬病夏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顺应自然,天人相应。
四、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什么优势?
冬病夏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当属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人们常说的“三伏贴”。其因疗效显著、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确切。同时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从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调节改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功能。
五、冬病夏治的适应证有哪些?禁忌症有哪些?注意事项有哪些?
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如: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感冒、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等。
6.慢性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湿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痛经、白带过多、经行泄泻、不孕症、产后身痛等。
8.阳虚、寒湿体质人群的养生保健。
禁忌症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疹、疖肿或皮肤有破损者、瘢痕体质者。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哮喘等)的患者。
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4.体质壮实易上火之人。
注意事项
1.成人每次贴敷0.5-4小时,儿童0.5-1小时,可视个人皮肤敏感程度调整贴敷时长。贴敷后如局部皮肤出现瘙痒,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现象;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6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暴晒。贴敷期间饮食上忌辛辣、海膻发物。
2.慎食生冷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寒邪直中脾胃,甚至损伤全身阳气,影响贴敷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难以及时消化,影响代谢,易导致脾胃受伤,变生它病。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六、除了冬病夏治以外,我们夏季养生保健还需遵循哪些原则?
除了冬病夏治,夏季养生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季的主要邪气,加上夏季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食欲不佳,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品。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的药物,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炽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宜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降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因此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之品,如五味子等,可防夏季出汗过多,耗伤津气。
七、推荐一些适合夏天使用的食疗药膳
1.清热润燥粥
【材料】:小米、大米、花生、核桃、松子、杏仁、红枣、山楂、红豆等。
【作用】:清热润燥,补养肾气,健运脾胃,增强机体免疫力。
2.雪梨银耳百合汤
【材料】: 银耳、百合各50克,枸杞适量,雪梨1个,冰糖适量。
【功效】: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3.决明子绿豆瘦肉汤
【材料】:决明子、瘦肉、绿豆、油菜、米酒、食盐。
【功效】:清热解毒,降压调脂,护肝明目。
文案:叶雪珂
插图:刘德
排版:刘德
本文是姚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