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文章
发表者:宋纯 人已读
从200年前对肿瘤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开始描绘肿瘤基因蓝图,我们经过了无数的突破和飞跃。以2000年为截点,人们对于结直肠癌的认知有了长足进步,研究成果频出,诊疗措施不断优化。从姑息治疗到超过30个月总生存,从生存时间到生活质量,从手术、放、化疗三板斧到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规范化到个体化,结直肠癌的治疗奔走在路上,为解惑结直肠癌而求索不止。让我们共同聆听这15年的变化。
专家观点
蔡三军教授:北美国家大肠癌5年生存率已由50%提高至66%左右,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努力汲取更多知识,综合应用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是每位医生的愿景。专科化可极大地提高医生的专业技术,而多学科可将每个学科优点发挥淋漓尽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出现,可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的肠癌治疗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张苏展教授:现今已步入了化疗和靶向药物联合的年代。希望伊立替康(开普拓)可与更多靶向药物有效地结合,在未来肠癌患者治疗中做出更多贡献,从而造福患者。
宋纯教授:近15年来,结直肠癌治疗已取得了一个飞跃进展,已从单纯外科治疗迈向了综合治疗阶段。同时,药物方面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包括细胞毒药物的使用,联合方案的制定,以及靶向药物的联合等。近15年结直肠的进步,不仅是外科手术的进步,而且也是综合治疗理念的进步。最终极大地改变了结直肠癌治疗的整体局面。
梁晓波教授:随着对大肠癌认识的深入,理念的更新,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早期英国学者Miles发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确立直肠癌根治原则,到CME和TME治疗理念的提出,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应用。TME、CME以及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进展。
邢宝才教授:这些年,新药物、新方法、新理念的不断地引入与推进,极大地丰富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结果。
张俊教授:晚期结直肠肿瘤从最佳支持治疗6个月,继而发展至氟尿嘧啶单药治疗的1年,随后联合伊立替康(开普拓)或奥沙利铂的1年半,直至发展至结合分子靶向治疗的2年,甚至两年半的时间。这每一次的延长,不仅取决于药物的更新,更取决于对疾病的理解。因此,未来发展方向,不仅是人来试药。合理的治疗方案,不应仅基于循证医学、分子标志物检测、肿瘤生物学理解,还应结合个体化行为,从而制定出一个循因医学方案。最终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蔡晓虹教授:在60年代,开始使用5-氟尿嘧啶单药治疗大肠癌。到了70年代,发现CF+5-FU对大肠癌的疗效更好。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由6个月增加到了12个月。随后到了90年代,伊立替康(开普拓)与奥沙利铂这两个药物的问世给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5-FU和奥沙利铂以及伊立替康(开普拓)使患者的生存期增加到了16-18个月。在2000年,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时代,贝伐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开始进入了中国。希望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药物问世,尤其是个体化治疗药物,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