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暴冬梅 人已读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生物膜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概念
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群体。
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和堆积是牙周疾病的直接原因,了解其形成过程,便可设法采取菌斑控制措施,及时地干扰它的形成,防止其堆积,保持牙面清洁,预防牙周疾病。它的形成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基本阶段:
1.获得性薄膜的形成
最初由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形成一层无结构,无细胞的薄膜。它的形成速度很快,在刚清洁过的牙面上,数分钟内便可形成,1-2小时迅速成层增厚,厚度为1-20um,为细菌黏附提供了条件,又可提供给细菌营养。它是菌斑微生物的基础。
2.细菌黏附和共聚
获得性薄膜一旦形成后,口腔内的细菌便陆续的定植在薄膜上。开始是一些革兰阳性球菌,陆续丝状菌,放线菌等早期定植菌附着,早期定植菌又为晚期定植菌如厌氧菌,能动菌,螺旋体提供了一个表面,不同属(种)细菌的黏附称为共聚。
3.菌斑生物膜的成熟
细菌通过黏附和共聚相互连接,使菌斑成为有规则的细菌群体,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染色剂着色,9天后便可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
三.牙菌斑生物膜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
1.实验性龈炎观察
1965年Loe等选择12名牙周健康的学生,停止口腔卫生措施,使菌斑在牙周积聚,所有受试者在10~21天内均发生了实验性龈炎,菌斑量增多,牙龈出现炎症、出血。菌斑的组成也发生改变,龈炎形成过程中细菌数量增加,革兰阴性菌的百分比增加。恢复口腔卫生措施,清除牙面菌斑后,发炎的牙龈在1~8天内全部恢复健康。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菌斑的堆积可直接引起牙龈炎症。
2.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牙周病的分布,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与该人群的口腔卫生状况,菌斑积聚多少呈正相关。口腔卫生差、菌斑积聚多者,牙周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好者。局部如无牙菌斑,仅有修复体和其他机械刺激,则很少引起牙龈炎症。
3.机械除菌或抗菌治疗效果
采用机械除菌方法,如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使牙周袋内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牙龈炎症和肿胀消退,出血和溢脓停止,对阻止牙周破坏有效,甚至可以促进修复。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抗菌疗法如用甲硝唑、替硝唑、阿莫西林、四环素、氯己定、螺旋霉素等,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有一定疗效,能缓解症状。抗菌药物对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有效,是明确支持细菌病因的直接例子。
4.动物实验研究
无菌动物实验证明仅有牙石或丝线结扎等异物刺激,如无细菌,不会引起龈炎;而用加有细菌的食物饲养,则可造成实验动物的牙周炎症,并有组织学证据表明细菌积聚与牙周破坏、骨吸收有关。1964年,Keyes和Jordon的动物实验证明牙周炎可在仓鼠间传播。
5.宿主免疫反应
在牙周病患者的血清或龈沟液内,常可检测到对牙周致病菌的高滴度抗体,这种抗体反应在牙周治疗后下降。有的人抗体形成不足或抗体的亲和性过低,则易发生严重、广泛的牙周炎。
小结: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设法采取菌斑控制措施,及时地干扰它的形成,防止其堆积,保持牙面清洁,可有效预防牙周疾病。
参考文献:
孟焕新.牙周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9-42.
本文是暴冬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