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文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心脏外科出院十问

发表者:骆文宗 人已读

1. 手术很痛吗?

没有不痛的外科手术,但要相信麻醉的力量。术中的您在麻药的作用下是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的。术后随着麻醉的苏醒和身体逐渐的康复,您会感到些许疼痛,这不可避免。我们的麻醉医生想到了很多可以减轻您的疼痛的方法,例如术后早期的止痛泵,以及在手术切口周围局部的麻醉浸润等。有很多患者忌讳术后服用止痛药,要学关羽关老爷硬扛。但骆医生以为大可不必,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帮助您早日下床活动,加快康复的节奏。另外,心脏手术由于都是开胸手术,而术后的康复又需要鼓励咳嗽来帮助肺功能的恢复,胸骨和肋骨以及周围肌肉的牵拉会伴随着咳嗽动作产生剧烈的痛感,这里我们的团队会建议您术前准备一个小抱枕,术后咳嗽时像抱孩子一样将小抱枕抱在胸前以缓冲咳嗽时瞬间肌肉和骨头之间产生的张力。

2. 手术的恢复需要多少时间?

人和人是不同的,身体的基础情况不同,疾病程度不同,身体对手术和药物的反应不同,意志品质不同,心理状态也不同,所以,不要和隔壁床,隔壁房间的那个人去比谁康复得快,或者医疗费谁便宜。那么,如何可以又快又好地康复呢?戒烟!然后术后早期的坚持进食以及下床活动都有助于早日出院。一般来说,胸骨的愈合需要至少6周时间。出院早期的活动相关的内容,可详细阅读公众号里的另外一篇文章《心脏外科手术恢复过程中会经历的那些事》。

3. 什么时候出院?

一般来说,手术后的一周您可以出院了,但这要取决于您的状态。我们一般会对您的心脏做一个全面的复查,例如心超,胸片和抽血化验等,当所有指标都达到标准,才会通知您出院。当然,在这期间,您也别闲着。应该早期下床走动,作深呼吸,散散步,弯弯腰,上下走3级阶梯,为出院做准备。

4. 出院后我反而感到累了怎么办?

出院后的第1,2个星期,可能是会感觉更累了,还不如出院前的状态,这可能和您出院后的活动量增加了,而身体的恢复还没有跟上节奏有关。可以在午后补充2小时的睡眠,但千万不要停止活动!不要躺在床上!可以继续在住院时的呼吸锻炼,和上下阶梯锻炼,但不要从事体力活动!如果感到不适的情况持续,休息无法明显缓解,则应及时和医生联系或直接前往急诊室就诊。

5. 纱布什么时候拿掉,什么时候洗澡?

一般来说,术后5天就可以揭去保护切口的纱布了,除非您的医生发现切口愈合有问题。很多患者,在出院时切口还覆盖着纱布,那么骆医生也建议您在出院后3天内自行除去纱布。纱布贴身,可比内裤,超过三天还捂着那已经不是在保护切口了。对于有些引流管口,在拔除引流管后可能会持续有液体渗出,时间持续三天到一周不等。如果一直有液体渗出,则应该在引流管口覆盖纱布,并每天更换以保持干燥。至于洗澡,揭下纱布以后即可洗澡。但切口部位冲洗即可,不要去揉搓和擦洗切口。

6. 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性生活?

出院后应该就可以,只要您觉得您已经准备好了。在术后的早期请注意您的胸骨尚未愈合,您的上肢可能无法支撑您身体的重量,所以调整一下姿势,温和一点地进行,浅尝辄止,免得乐极生悲。

7. 什么时候可以开车?

出院3周以后可以开车了,如果您觉得您已经准备好了。但早期还是以市区驾驶为主,不宜高速行车。要保持精神放松的状态,同时不要在驾驶座上久坐。牢记您的胸骨需要6-8周来愈合,如果在胸骨尚未愈合之前发生车辆碰撞,方向盘撞击胸口,那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8. 什么时候可以去上班?

这个同样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对于原来坐办公室吹空调的朋友,术后1个月即可销假,重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而对于既往风吹日晒,挥汗如雨的朋友们,则建议您等上2个月到胸骨完全愈合后再继续逐渐恢复您往日的风采。

9. 术后有没有忌口,有一些原来在吃的药什么时候继续吃?

严格来说,我们没有忌口。如果您觉得骆医生说得不对,不够专业。好吧,我承认。您可以咨询一下当地的中医郎中,应该怎么忌嘴。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您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那是要注意有些东西是不能随便吃的,详见公众号里的《华法林备忘录》一文,更重要的是要问一下您的医生。以前在服用的药物同样需要咨询您的医生和药师,不要随便停药,也不要不问就继续术前在服的药物。

10. 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我的外科医生?

出院的时候问一下护士,一般您的主刀医生都有固定的专家门诊时间,掏出手机直接预约一个号子,撒呦那啦。一般来说,对于需要华法林抗凝的患者,术后一周左右的时间是个复查的好时间,而无需华法林抗凝的病人,术后一月左右再给外科医生打个赏也来得及。当然,如果您通过住院已经对某医生反感至极,那么您不见也就是了,一定要投诉的话行政楼的医务部门也是有接待的人的。但不管怎么说,术后复查尤为重要!买个车还要保养呢。切忌术后从此拜别,相忘江湖。


本文是骆文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