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友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对于血友病患儿及其家长来说,血友病的护理常识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一门额外的功课。
1、首先要注意的是,患者或家长需要充分了解病情,包括:确定的诊断名称——血友病甲型(A型)、乙型(B型)还是其他罕见的凝血因子缺乏,程度(轻、中、重度),缺乏哪种凝血因子(因子8、9还是其他),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要牢记这几项内容,最好保留报告备用。需要告知幼儿园、学校或其他照料者,并说明需留意的症状和如何处理出血。当孩子懂事以后,也应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状况并学习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
2、无论因为何种情况就诊,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接诊的医务人员所患的血友病及类型。不要想当然认为可能跟血友病无关。尽量避免肌内注射或深部组织穿刺。必需肌注时,应采用细小针头、注射后延长按压时间。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简称NSAID),常见的NSAID包括布洛芬和萘普生;
3、避免外伤,减少出血: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那些容易冲撞、导致外伤的运动项目,譬如足球、搏击之类。采用适当的护具,譬如头盔、护腕、护膝、保护脚踝的鞋子等等。
4、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与一些陈旧的观念相反,适当的体育运动对血友病患者大有好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关节韧带的强度,从而保护关节更加稳定,减少出血;维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可以减轻关节负担;通过运动,保持身体的机敏,也有利于减少外伤机会;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更是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提升患儿的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宜的运动项目包括:慢跑、散步、游泳、跳舞、太极等等。重型血友病患者采用预防性输注的,可以在输注因子后当日从事体育运动。
5、学会识别出血:了解出血的体征和症状。有一些体内的出血并不容易早期发现,血友病的出血往往表现为缓慢持续的渗血,当出现症状时,可能出血已经达到一定的量;尽早发现出血,及时治疗,对于减少出血带来的并发症及其重要。
任何部位的肿胀、疼痛或者关节活动异常,都要考虑到出血的可能;对于婴幼儿来说,突然的面色苍白、哭闹、拒绝家长抱等异常表现,都有可能是出血;任何的头颅外伤都要考虑到颅内出血的风险;年长的孩子通常会慢慢积累经验,一旦关节出血,自己也能察觉,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要了解什么是需要紧急处理的特殊部位出血:颅内出血是血友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存活者约50%会留下后遗症;关节出血是导致血友病患儿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肌肉出血可导致严重疼痛,肌肉血肿还可压迫神经和血供,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和畸形;咽喉部和颈部的出血可导致局部肿胀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这些都是需要立即采取有效治疗。
6、出血后的紧急处理:记住外伤后的紧急处理原则,RICE原则——休息、冷敷、压迫、抬高。出血肢体或关节应立即休息和制动;局部进行冷敷(可以用一个装有冰块和水的塑料袋压在出血部位),如皮肤出血可行包扎加压止血;鼻出血时的第一个动作是按压鼻翼根部(鼻中隔的利氏区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而不是往鼻子里塞纸团;关节出血可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出血关节,并抬高患肢保持在功能位。
补充凝血因子是最有效的治疗,对于中性血友病患者,如果没有采取预防性因子输注的话,也应该常备凝血因子,及时用药,至少要知道最近的能获得凝血因子的医院或血友病防治中心,及早接受凝血因子输注;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要观察止血效果,警惕凝血因子抑制物出现导致的治疗失效;
7、保持口腔卫生,护理好牙齿,有利于减少牙龈出血。不要因为担心出血而不刷牙,建议定期到牙科就诊。
本文是李君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