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和平时网络咨询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超声或者CT报告来咨询:医生,我到底得的是肝内胆管结石还是肝内钙化灶?
困扰
确实,对患者来说,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是两个严重性完全不一样的疾病,因此搞清楚到底得的是哪个病对患者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有些时候(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早期阶段)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钙化灶在超声或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难以鉴别,导致无论是影像医生还是临床医生都难以给出明确判断。
那究竟该如何判断得的是肝内胆管结石还是肝内钙化灶呢?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科普:
一、两个疾病的发生特点不一样
肝内钙化灶指发生在肝脏实质中类似结石一样的高密度组织、物质。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差异不大,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通俗讲就是长在肝脏里面管道(肝内胆管)的石头。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同时存在,多见于肝脏左叶。发病人群以30-50岁为多,男女比例近似,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高发。目前城市人群中并不多见,农村高于城市。
肝脏
二、两个疾病发生原因不一样。
肝内钙化灶的主要原因为肝脏的慢性炎症或创伤,少见的包括寄生虫感染、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极少数为先天畸形所致。
肝内胆管结石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由于肝内胆管弯曲度增大, 肝细胞所生成的胆汁在肝内胆管中流动速度缓慢,容易造成肝内胆管胆汁排泄不畅、淤积而形成结石;
第二:各种原因导致肝内胆管炎症,造成病变部位胆管狭窄,从而继发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为什么?
三、两个疾病生长位置不一样。
从生长位置来说,结石长在肝内胆管,而肝内钙化灶位于肝实质而非肝内胆管。所以,从形态特点来说,肝内胆管结石容易长成串珠样或线状,而肝内钙化灶容易表现为“品字”或“等号”状。
肝脏解剖
四、两个疾病症状不一样。
除了极少数寄生虫或肿瘤引起的肝内钙化灶,一般肝内钙化灶都不会有临床症状。
早期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小范围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特殊症状。
典型或者多发的肝内胆管结石常见症状表现为肝区轻微疼痛;严重者,当肝内胆管结石引起胆道不通畅,甚至梗阻,可表现为腹痛、高热、黄疸等。
五、两个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不一样
肝内钙化灶:
(1)强回声病变可出现肝实质任何部位,孤立的,可伴有声影;
(2)与肝内胆管走行不一致,无肝内胆管扩张;
(3)其周边的肝组织正常(肝实质无其它病变);
(4)多发生于肝右叶,定期复查及随访无明显变化。
肝内胆管结石:
(1)肝内出现细点状、斑点状、条索状、念珠状、类圆形或团块状的强回声(或中等偏高回声),边界不规则,在肝内常表现为孤立性、散在性或融合性,后方常伴声影;
(2)以上形态的强回声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常伴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囊状扩张,结石位于扩张的胆管之中,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3)由于结石梗阻所在肝段、叶的胆汁淤积,以致肝内某一段或某一叶多处损害;
(4)肝左叶受累较多见。
联合CT和胆道磁共振检查(MRCP)可更好的鉴别肝内钙化灶和肝内胆管结石。
超声检查最常用
六、两个疾病危害和治疗方法不一样
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形成后即长期稳定存在。根据临床观察结果,病灶不会自行消退,也不会继续发展。因病灶多较小,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明确诊断后一般不需要治疗,定期行B型超声检查,随访观察即可。
早期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小范围的肝内胆管结石一般无明显危害,建议半年左右定期随访即可,如有继续增大、增多需要咨询专科医生建议。
严重的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导致结石所在肝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实质萎缩及肝门移位、胆源性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长期反复胆管炎症刺激可导致肝内胆管癌。因此,对于明确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且发生胆汁淤积、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萎缩等的患者时需要及时治疗。严重程度不同的肝内胆管结石需采取的处理和手术方法不一样,需要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不一样
总结:
早期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钙化灶确实难以鉴别,但由于都不需要处理,因此可采用定期随访复查超声的方法处理即可。
一般肝内钙化灶在随访过程中不会有大变化,但肝内胆管结石会出现逐渐增大、增多的情况,因此会逐渐容易鉴别。
一旦超声或CT检查提示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钙化灶,不必惊慌,更不建议乱用溶石及排石药,甚至采用碎石疗法,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后再决定进一步诊治方案,以免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