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手淫与性功能

发表者:邹丽涛 人已读

第一篇:手淫过度,射精较多,影响大吗?

首先,适度频次的手淫是正常的。

对于没有正常性伴侣的青少年,手淫是合理的,有时也是唯一的性冲动能量的渲泻途径,适当的手淫是维持性系统正常的必需的刺激手段。

由于传统的观念,不少有手淫经历、习惯的青少年往往有犯罪感,一些人甚至为此而负上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这完全是由于内心愧疚造成的,我们不必过于纠结。


如何看手淫是否过度?

1、是否迷恋

只要看小说或者情色杂志、电影,就一定会手淫自慰,或者头脑中常出现性的问题,即使不受影响,也时时有淫欲,属于手淫过度。

2、性反应是否变化

手淫射精或高潮的时间逐渐延长,手淫刺激一次比一次强烈才能达到满足,属于手淫过度。

3、次数是否过多

手淫次数人人都不同,随各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时间、地点、接受刺激的强度等的变化而变化,并无固定的标准,但最好是一周2次左右。如果每天都手淫,或者一天手淫2-3次,则属于手淫过度。

4、体质是否衰退

如果手淫后出现体倦乏力、消瘦、精神萎靡、失眠、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容易患病等,说明手淫过度,如果手淫次数不多,但因恐惧、悔恨使精神负担过重,出现神经衰弱症状,也应视为手淫过度的表现。

5、性器官是否不适

如果手淫时或手淫后,性器官出现隐痛、麻木等不适症状,或手淫后出现排尿不适或尿道尿道烧灼样不舒适现象,都属于手淫过度。

手度会淫出现哪些不良影响?

1、早泄

由于手淫的方式和正常房事有较大的差别,习惯了较为宽松、射精较易出现的手淫方式后,就容易在正常的房事中因性器官的紧密接触、刺激较大而出现早泄。这种情况最常见于用手握挤压方法进行手淫的朋友。

2、不射精

不射精常见于以刺激龟头粘膜进行手淫射精的朋友,由于龟头粘膜神经较为敏感,当习惯了以摩擦的方式刺激龟头粘膜进行手淫、射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龟头粘膜的神经敏感性渐渐减低,到最后发展到需要强力的摩擦刺激才能激发射精的出现。这样,当他们在进行正常的房事时,由于房事中无法提供手淫时强烈的摩擦,就出现了不射精,体验不到正常房事的愉快感觉。

3、ED-勃起功能障碍(阳痿)

由于手淫不需要丁丁有满意的勃起就可以进行,如果习惯了丁丁勃起不全时进行手淫,正常的丁丁勃起系统就会习惯了这种性行为方式,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表现为在正常房事时不能有满意的勃起,从而不能进行房事,而这又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阳痿的症状。

总的来说,手淫并不是坏事也没有错,和身体正常的排泄纾解一样,只是观念让很多男性朋友觉得手淫是十恶不赦的,只要控制在一个度内即可。



第二篇:早泄和手淫时间长短有关吗?

对于早泄,部分男性有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没有房事,仅是根据手淫的时间过短,就误以为性生活时间也会这么短,继而自行判断患有早泄,其实手淫时间短并不意味着就是早泄


何为早泄?

早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认为1分钟,有的认为30s,有的认为数15次,关于早泄的定义争议很多,但临床一般根据射精过快来做判断。

以时间为标准:从阴茎插入阴道至射精的时间,短于2分钟即为早泄。

以抽动次数为标准:阴茎插入阴道中抽动次数少于10次至30次为早泄。

以性伴侣的反应为标准:在性活动中,如果有半数以上的性生活机会中,不能使女方达到性高潮亦可称为早泄。

所以,要根据男性在性生活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是否患有早泄,而不是手淫时间长短来判断。

男性手淫时间正常是?

适度手淫对未婚男性来说是有益的,有利于预防前列腺炎,但过频就会有影响了,所以手淫次数应该控制在一个月2-3次。

那么,手淫多久算正常呢?

一般情况下,手淫射精大概时间在15分钟到25分钟之间,当然这个时间只是一个预估,如果男性在自慰时速度过快,那射精自然也快,如果速度慢同理射精也会晚一点。

不过,手淫射精时间大概都在15分钟到半个小时之间,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或者是不足15分钟,就要注意了。

手淫射精快算早泄吗?

手淫射精时间长短不能判断是否患有早泄。

因为真正的性生活和手淫有很大的差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

手淫过程并不能准确反应男性性能力,因为手淫的时间是由男性阴茎的敏感度、自慰的方式、自慰的速度决定的。

而要判断男性是否早泄,还需要从身体的其他反应和真实情况来结合判断,主要是与异性真实性生活的时间长短来进行评测。

适度手淫应该是?

通常情况下,自慰的频率不应该超过正常的性生活频率,每周最好不要超过2次。

当然个人体质不同,只要自慰过后,第二天精神良好,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那就是适度的,否则就是过度的,需要适当降低频率。

最后,如果在性生活中出现射精过快的情况,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买药服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