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飞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日光性角化分类诊断进展

发表者:周飞红 人已读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日光性角化( actinic keratosis,AK) 是临床常见 的癌前皮肤病变,未经适当治疗的 AK 可持续发展, 有进展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 的潜在风险。AK 临床表现多样,即便在 一个单一的病变中也可能存在一个以上的 AK 组织 学分级[1]。对 AK 的分类诊断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 其进展至 SCC 的风险,还有助于 AK 治疗方案的选 择及治疗后随访。现将 AK 的临床、皮肤病理、皮肤 镜、共聚焦显微镜、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分类诊断进展 系统总结。



1 AK 的临床分类诊断



AK 临床分级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 Olsen 分级[2],根据病变厚度和角化过度程度将 AK 临床病 变分为 3 级: 1 级: 轻度( 轻度可触及,触觉比所见 好) ; 2 级: 中度( 中等厚度的,易于观察和触及) ; 3 级: 严重( 非常厚和/或显著角化) 。Olsen 分级方法 主要用来评估单个 AK 病变的严重程度,对临床医 生及患者发现早期可疑病损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也 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3-4],认为 AK 的厚度并不能预 测潜在的组织学分级或不典型增生的严重程度,国 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因此在临床诊断中, 即便是 Olsen 分级轻度的光老化病损也需警惕 AK 及其可能进展至 SCC 的风险。 《2015 年欧洲日光性角化病治疗指南》[6]根据 患者亚群分类对 AK 病损进行分类。单一病灶: 病 损≥1 个,且≤5 个; 多发病灶: 病损≥6 个; 区域性 癌变( field cancerization) : 一个身体区域或领域中至 少有 6 个 AK 病变,邻近区域伴慢性光损伤、角化过 度; 免疫抑制的 AK 患者。这种分类方法与 AK 的 后续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密切相关。



2 AK 的皮肤病理分类诊断



AK 在组织学上的分类,目前还缺乏共识。 Rwert-Huber 等[7]根据表皮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累 及范围将 AK 分为三类。AK Ⅰ级( 轻度) : 非典型 角质形成细胞局限于表皮的基底层下 1 /3; AK Ⅱ级 ( 中度) : 非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局限于表皮的下 2 /3 处; AK Ⅲ级( 重度) : 非典型角质形成细胞至少延伸 到表皮的 2 /3 以上,可能导致表皮的全层异型性 ( 原位癌) 。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从 AK Ⅰ到 AK Ⅲ 是 AK 病程演变必须的连续变化,抑或 AK 的持续 进展必然导致 SCC。最近的研究发现[8]在 SCC 旁 表皮的 AK 分级以Ⅰ级为主( 占 77. 90% ) ,且 AK Ⅰ 上覆者较 AK Ⅱ更多地出现非典型角质形成细胞 ( 增殖性 AK) 的附件受累,这说明组织学的分类方 案与侵袭性生长的风险无关,任何等级的 AK 都可 能具有侵袭性,肿瘤沿着附件结构前进可能会促进 AK Ⅰ病变向 SCC 的发展。 Schmitz 等[9]根据 AK 基础生长模式提出了基 底生长模式( PRO) 分类法: PRO Ⅰ( 拥挤) : 基底不 典型角质形成细胞拥挤; PRO Ⅱ( 芽蕾) : 基底表皮 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向真皮乳头稍突出,呈半球状 芽蕾,芽总厚度不超过顶端上覆正常表皮厚度; PRO Ⅲ( 表皮突生根式增生) : 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伸入 真皮的尖状或丝状延长,厚度超过上覆正常表皮的 厚度,附属器受累和血管数量增加是 PRO Ⅲ 的独 立阳性预测标志。这个分级提示不典型角质形成细 胞的向下增殖对于侵袭性生长的风险比表皮内发育 不良的程度更为重要。该分级通过皮肤病理学家对 AK 的组织学图像进行分类,比较该分级和组织学 分级的信度发现 PRO 的分级具有更高可靠性[10]。 PRO 分级在 AK 癌变风险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还需 进一步研究证实。 皮肤病理是诊断 AK 的金标准,但在动态、重复 评估 AK 病变进展及 AK 治疗后随访有局限性。尤 其是随着 AK 非侵入治疗的进展,在治疗后的长期 随访过程中,有创的皮肤活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 者的依从性。此外,AK 病灶内存有高度的组织学 异质性[11],这意味着一个临床 AK 病变的两个相邻 活检可能是不同的组织学表现,皮肤活检可能存在 漏诊或误诊。因此,对疑似 AK 病损进行“整体区 域”的评估尤为重要。



3 AK 的皮肤影像学诊断分类诊断



皮肤影像诊断技术以其无创、便捷的优势,在 AK 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 皮肤镜( dermoscopy)



皮肤镜主要利用偏振 光放大 6 ~ 100 倍显示皮肤结构,深度可达真皮乳头 层。皮肤镜所见与皮肤组织病理具有一定的相关 性,可揭示肉眼看不到的血管模式特征、区分良恶性 病变,也能发现更薄和更小的肿瘤。AK 皮肤镜下 的模式分为 3 级[12],皮肤镜Ⅰ级: 病损呈红色假网 状模式,毛囊周围可见点状和线状血管呈网状分布; 皮肤镜Ⅱ 级: 病损呈草莓状模式,毛囊口扩张,周围 有白晕,可见点状及不规则线状血管,95. 00% 的 AK 患者出现典型的“草莓状”[13]; 皮肤镜 Ⅲ 级: 明显 角化过度,镜下呈黄白色无结构区,扩张的毛囊开口 充满淡黄色角栓。皮肤镜下,AK 与 SCC 的鉴别,主 要看病损是否出现明显角化和毛囊周围粗大血管, 这对皮肤鳞癌的临床诊断有指示意义,但该模式的 改变并不能完全排除 SCC[14-15],因此,使用皮肤镜诊 断 AK 时仍需警惕其与 SCC 的皮肤镜特征重叠 情况。 皮肤镜检查可在水平面上评估病变整体及病损 颜色、血管模式,但不同人群皮肤镜特征和模式差异 大,且观察的深度不及皮肤病理。因此,皮肤镜在临 床中主要用于发现微小病变、预测 AK 组织亚型。 研究显示[16-18],AK 皮肤镜与皮肤病理诊断一致率 为 84. 10% ~ 86. 40% ; 皮肤镜诊断 AK 的敏感性为 82. 10% ~ 97. 20% ,特异性为 83. 30 ~ 95. 00% 。皮 肤镜可作为诊断 AK 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其诊断的 水平在不同观察者间有较大差异,部分医疗机构通过相关系统软件对接还可实现上级医院专家的远程 会诊,为患者就近、及时诊治提供了新型诊疗模式。



2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 (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



RCM 是利用近红外激光对皮肤 表皮和真皮浅层水平病变进行活体成像评估的无创 技术,可实时、动态显示皮肤中的细胞和亚细胞结 构,与皮肤组织病理学分级高度一致。Pellacani 等[19]按照 RCM 表皮结构紊乱模式将 AK 分 级, RCM Ⅰ级: 在棘层水平呈非典型与典型蜂窝状结构 融合; RCM Ⅱ级: 在棘层和颗粒层水平的角质形成 细胞呈明显异型性,大小不一; RCM Ⅲ级: 呈排列紊 乱模式,为明显不典型的蜂窝状,正常表皮层部分中 断。颗粒层的结构紊乱以及棘层和/或真皮肿瘤巢 的结构紊乱是区分 SCC 和 AK 的主要 RCM 特征,通 过该特征可正确预测 88. 50% 的鳞状细胞癌[20],这 有助于预测 AK 癌变风险。 RCM 在诊断及监测 AK 治疗随访中具有较高 的准确性,RCM 对 AK 的诊断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 别为 84. 60% ~ 94. 40% 和 80. 00% ~ 98. 60%[21-22]。 在疗效评估方面,Benati 等[23]用皮肤镜和 RCM 评 估 AK 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 2 个月后,AK 患 者中 60. 69% 皮肤镜红色假网状模式和 77. 40% 的 RCM 角质形成细胞紊乱模式消失。此外,RCM 还 可用于指导 AK 的手术切缘,帮助术者对手术范围 的评 估,最大限度保留周围正常组织[24]。由 于 RCM 显示为水平切面,穿透深度有限,且不能显示 病变垂直面病损情况,加之对角化过度、非平坦部成 像也欠佳,因而在真 皮-表皮交界处之外的病变, SCC 和 AK 之间的区分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



3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 是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度作为 深度函数来获取图像,OCT 成像的细胞清晰度与视 野和深度均呈反比。传统的频域 OCT ( frequencydomain OCT,FD-OCT) 的分辨率有限,阻碍其在细胞 水平上对皮肤的可视化。一种新的高清( HD) -OCT 设备已上市,横向和轴向分辨率均为 3 μm,视野为 1. 8 mm × 1. 5 mm,穿透深度 570 μm,尽管牺牲了穿 透深度和视野,但其分辨率得到改善。HD-OCT 成 像需 5 ~ 7 min,较 OCT 和 RCM 提高了检查效率。 HD-OCT 可提供垂直和水平的三维实时图像,水平 视图类似于 RCM,但更深,能够可视化单个细胞; 垂 直视图可显示皮肤真-表皮连接处( dermo-epidermaljunction,DEJ) 轮廓。 AK 的 HD-OCT 图像与皮肤病理特征密切相 关,HD-OCT 成像检测到的角质层破坏与组织学鉴 定的角化不全有关,颗粒层和棘层结构紊乱与组织 学观察到的表皮结构破坏有关[25-26]。Boone 等[27] 对比 HD-OCT 图像与角质形成细胞性表皮内瘤变 KIN 组织病理学发现: 局限于表皮下 1 /3 的非典型 蜂窝状结构,与早期病变和 KIN-Ⅰ相关; 表皮下 2 /3 的非典型蜂窝状结构对应于 KIN-Ⅱ和表皮全层非 典型 结 构; 严重的结构紊乱,无蜂窝状结构符合 KIN-Ⅲ。这意味着表皮蜂窝状结构的破坏程度与 AK 的 KIN 分级严重程度有关,Friis [28]对 HD-OCT 诊断 AK 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同 时该研究还发现蜂窝状结构及 DEJ 的完整性是鉴 别 AK 与 SCC 的有利标准。 OCT 诊断 AK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 73. 80% 和 91. 50% ,低于 SCC[29]。OCT 在识别 AK 和健康皮 肤时,熟练和非熟练观察员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没有显著差异[30]。HD-OCT 诊断 AK 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分别为 81. 60% 和 92. 60%[31]。AK 病损治疗 后 60 d,HD-OCT 图像分析可见角质层及表皮厚度、 蜂窝状改变水平显著降低[32-34]。对比 RCM 与 OCT 监测 AK 疗效的研究显示[35],AK 的临床完全清除 率为 58. 00% ,RCM 和 OCT 法 分 别 为 55. 00% 和 72. 00% 。HD-OCT 虽 然 特 异 性 较 高,较 之 RCM、 OCT 能为 AK 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切缘描绘及疗 效评估提供更多信息,但由于其设备价格昂贵,目前 还未能在国内普遍开展,可作为 AK 二级检查的相 关工具,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4 结语



基于 AK 病损的异质性,AK 的分类诊断对判定 其癌变风险及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皮 肤病理在重复采样和病损整体评估方面有一定局限 性。无创的皮肤影像诊断技术在 AK 的临床诊断和 疗效评估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在不同的观察者 之间还有较大差异,可通过对临床医生加强专业培 训或人工智能辅助图像分析,以缩小报告者之间的 主观差异。 AK 影像诊断技术各有利弊,综上所述,笔者建 议采用“序贯-综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以便捷、科学 地分类诊治 AK。“序贯-综合”分类诊断步骤如下: 使用皮肤镜对 AK 病损进行“整体评估”; 运用 RCM 和/或 OCT 诊断技术对病损进行活检或手术“局部 定位”; 采用皮肤病理诊断“明确性质”; 采用无创 影像诊断技术“定期随访”。在皮肤影像学的诊断 工具应用方面,需视各医疗机构的设备条件。对于AK 的“序贯-综合”分类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