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生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对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你知道多少?

发表者:彭生 人已读

对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你知道多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麻醉疼痛科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疼痛科彭生



你知道“输液港”吗?



你知道输液港吗?


不就是打针吗,谁不知道!


NO!NO!NO!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是一种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在体内的

静脉输液装置



保护血管

避免反复穿刺


静脉输液港作为一种可长期使用的输液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应用三十余年,输液港临床技术和产品已经很成熟,目前在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占53%~80%。


输液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输液技术,保护血管的同时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也因其低感染率、日常活动影响小、可保持自身形象、保留时间长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患者的认可。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开展使用静脉输液港,我院也已经开始推广输液港的使用,尤其是对恶性肿瘤的患者那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输液港吧!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由两部分组成 :完全植入部分和体外使用部分。植入体内部分是由注射座和导管组成,体外部分主要为无损伤针(又称蝶翼针)。




01

静脉输液港适合什么人群使用呢?


输液港适用于:

1.输入化疗药物


2.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的药物


3.长期输液和保留静脉通路


4.每日需多次静脉采血检查


5.使用加压泵快速输液


02

哪些人不能用呢?


输液港的禁忌症:

1.不能耐受手术


2.凝血机制障碍


3.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


4.植入部位皮肤感染或全身感染


5.植入部位具有放射治疗史


6.植入深静脉有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史


03

输液港能用多久呢?


目前,按穿刺隔膜能让无损伤穿刺针穿刺1000~2000次,输液港至少可使用5年以上。


04

输液港植入路径有哪些?


1.腋静脉


2.颈内静脉


3.锁骨下静脉


4.上肢贵要静脉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目前采用的是经超声引导下腋静脉植入输液港,已开展数百例,是目前对患者最优选的一种植入方式。


05

如何做好日常维护,才能打造静脉输液“放心港”呢?


1.术后伤口常规要2~3天换药一次,保持敷料干燥。


2.一般置入后10~14天拆线。

建议:伤口局部愈合后再洗澡,平时注意不要重力撞击置入输液港的部位。


3.出院时要将针头拔出。如果需要带针头出院,要保持敷料完整,若松脱、潮湿请立即到医院更换,针头只能留置7天,到期需由专业护理人员拔出。


4.必须由专业护士进行维护,每月请到有资质医院对输液港进行冲管、封管及维护。


5.置港后患者日常生活可如常,但应避免植入处上肢做剧烈外展动作,如打篮球、打羽毛球、游泳、用搓板洗衣物、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如出现剧烈咳嗽,应及时治疗。以免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引起静脉血返流导致导管堵塞或导管异位。


6.观察输液港周围有无皮肤发红、肿胀、灼热感、疼痛等炎性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


7.如肩颈部出现疼痛及同侧上肢肿胀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处理。



06

开始使用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护理?



1.使用期间每周更换无损伤穿刺针头,并注明更换的日期。


2.敷贴每周更换一次,一旦出现液体污染马上更换。


3.用无损伤穿刺针时要动作轻柔,避免倒钩情况。


4.每次给药前需要抽回血核实注射针准确位于输液港内,防止药物进入皮下或者其他局部组织。


5.药物经输液港静推用10ml以上注射器。


6.使用前后用20ml以上注射器抽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完成治疗后用100U/ml肝素钠封管。



07

常见的问题和并发症


在使用输液港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甚至是并发症,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及时护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和并发症如下:


1.患者植入部位出现红肿情况:如果是术后患者感到切口处酸痛,一般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一到两天可自行消除,如果是切口处持续红肿甚至加重,就需要考虑是否感染


2.纤维蛋白鞘的处理:为了防止纤维蛋白鞘的出现,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适当增加冲洗频率,如果没有效果,就需要根据医嘱,使用尿激酶来溶栓。


3.导管夹闭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指肋骨与锁骨之间的变窄而影响输液,属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具体表现为抽血困难,输液有阻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马上通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4.输液港渗漏:该情况出现的原因与穿刺针位置、导管与输液港连接处损坏等因素有关,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5.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观察患者的症状,一旦发现有红肿或者疼痛情况,就需要马上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本文是彭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