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发表者:粟秀初 人已读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头痛之一。10余年前·我们曾采用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了此类顽固难治性头痛16例,随访至今取得一定远期疗效,特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53岁,平均46.4岁。全部病例均为头痛剧烈,呈发作性和搏动性,伴恶心、呕吐和需卧床休息数小时或数日方逐渐恢复。数日至半月发病一次,常因过劳等原因而诱发,一般止痛药无效。压迫病侧颞浅动脉或其分支额动脉后头痛可减轻。病程3~27年,平均12.8年,左侧头痛者9例,右侧5例,双侧2例,颞浅动脉及其分支额动脉怒张迂曲者13例,左侧6例,右侧5例,双侧2例。术前发作周期中的颞钱动脉血流图呈高血容量型者3例,双侧者1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已排除了由其他原因所致的头痛。
病例选择: ①头痛发作较频较剧烈3年以上,且已影响了病员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②一般镇痛剂已无效;③排除其它原因所致头痛;④发病时压迫颞浅动脉有效。
治疗方法: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局部皮肤按常规消毒后,在病侧颧骨上方耳前发际内纵行切开皮肤1~1.5cm左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肌膜及肌肉后,即可见到色泽一条偏红且有明显搏动、直径约lmm左右、呈上下走行的颞浅动脉主干,在其附近尚有一色泽偏暗、大小相似的无搏动的伴行静脉,当充分暴露1.0~1.5cm长的一段颞浅动脉主干,并证实无误后,在切口内该段动脉远近端各用丝线牢固地进行结扎。如结扎正确,结扎远端的颞浅动脉和其额、顶分枝的搏动应立即消失,否则提示结扎动脉有误或不彻底。经检查切口内无活动性出血动脉后缝合皮肤,创口覆以消毒纱布,5天后拆线。如为双侧病变,可先结扎病重的一侧,半月后再酌情结扎对侧动脉。
疗效观察
经10~11年观察,其中11例于术后即无以往类似头痛发作。5例于术后残留有病侧轻微闷痛,持续4个月者2例、6个月者1例、12个月者2例,以后即不再发作,此5例均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例。除个别病例的切口处有过短期痒感外,未见其它并发症和后遗症,提示该疗法安全、有效。
讨 论
在颞浅动脉及其分枝的管壁上存在有较丰富的痛觉感受器,当日晒、过劳、激动和月经来潮等原因诱发体内5-羟色胺等单胺类物质和单胺氧化酶间功能上的失调,导敛动脉扩张,颞浅动脉及其额、顶分枝内的血流量增加,不断冲击其管壁上的痛觉感觉神经末梢,其痛觉神经冲动经第5颅神经传至大脑皮质感觉区而引发疼痛。本组病例的头痛均呈搏动性,多数病例均有病侧颞浅动脉和其分枝的明显怒张和充盈,血流阻抗图呈高容量型,当压追病侧颞浅动脉主干时可止痛,似可作为本组病例头痛机理的佐证和本疗法的理论依据。为此,我们认为这与阻断了血流对较敏感的颞浅动脉及其分枝管壁上的痛觉神经末梢的病理性冲击有关 ,
根据本组16例长期随访,术后均未发现头痛复发,且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提示本疗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本组5例术后短期仍有原病变部位的闷痛不适,可能与其病情较重和病程较长、体内单胺物质和单胺氧化酶间相互平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关。因此,在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的今天,对此类顽固性难治性血管性头痛的病例值得试用本疗法。但在术中应特别注意勿把静脉误 为动脉予以结扎,小心避免发生动脉损伤性出血和防止术后感染,以保安全。
(全文原载于实用内科杂志1993年第一期第26页)
注:近一年来,我们又连续治疗了上述类似病例15例,多为中年女性,主诉一侧颞、顶、额部的间隙性跳痛,伴恶心呕吐,易在月经期、日晒和过劳时发病,一次犯病持续1~数日,其中2例的病程持续近10年,一例达20余年之久,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镇静剂和止痛药均渐失效而来诊。经检查确诊为单侧颞浅动脉血管神经性头痛,为其进行了病侧明显怒张而迂曲的颞动脉主干结扎术后,随访至今未见有头痛发作,一般体力和精神状态较强明显好转。鉴于近期网站上求治此类头痛的病例数有所增加,特将我们的新旧病例治疗体验一并介绍如上,供病友们和同道们参考。
本文是粟秀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