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
发表者:王佃灿 人已读
亲爱的患者朋友们:
公元2020年的农历庚子年,实属非凡,永载史册。走过了这一年,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是此起彼伏的Breaking News、头条新闻的见证者、亲历者。
但是,一个患者却对我说:“我的病,才是忸丝”。
“什么是忸丝?”我问。
“忸丝,是News的音译,新闻的意思。我一凡人得病了,不是新闻,但对我而言,是天塌地陷的大事。”他回答说。
在这里,我想用患者自创的“忸丝”这个词来表达:患者的重大事情。我的目的是要提醒自己,作为外科医生,应常设身处地、多换位思考,把患者的病当做重大事情。外科手术,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把人体打开而进行的手工操作。打开人体后,会有不良后果和不测意外。所以,人们都说外科手术是“双刃剑”、不得已而为之。外科手术的不良后果和不测意外,无论是意料之中的,还是防不胜防的,一旦发生就是无法逆转的。手术之后,医生与患者都无回头路可退、无马后炮可放、无躲避处可遁。术后碰上不好的结果,如果患者仍然能相信医生、理解医生,那整个医护团队常会很感激、很愿意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显然是患者的明智之举。其实,手术后出现了不良后果和不测意外,医生们也会沮丧、难过甚至恐慌。此时,如果患者对医生丧失信任、不友好,甚至威胁质问,不仅使自己那伤口未愈的患病身躯变成烫手的“山芋”,而且,也不利于状态低迷甚至心生恐惧的医生们在无奈的应付中发挥出水平。这显然是雪上加霜的下策。特别强调:“谁做的手术找谁去”,外科医生通常不会接别人已经做完手术的患者!
外科情境下的医患关系,我私下里觉得有一点点像是夫妻关系。外科手术的后果,就像夫妻生下的孩子。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凤成龙,世间的医生也都祈愿手术成全成功。但世间的孩子,有残疾甚至夭折的可能;手术的结局,有瑕疵甚至失败的概率。残疾的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父母双方的齐心协力;不好的手术的结果,也更需要医患双方的和衷共济。我国口腔医学界的老前辈张震康教授说过:“医疗归根结底是医生和病人二人世界的事”。患者要格外重视选择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而一旦选定,就无怨无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私下里觉得,婚礼上题为《我愿意》的誓词:“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爱你、尊重你”,也同样适合于选择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
手术无小事!作为外科医生,企盼坚如磐石、始终如一的医患互信,因此,我也要选择患者。一旦是决定要做的手术,即使是面对再熟悉的、再微小的手术,也像是给自己做手术一样,心存敬畏,视之为大事;不仅在手术过程中重细节、手术结束时常复盘;而且,还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手术之后深切地关注手术的结局,直至完全康复,有的还要数年随访。所以,由我做手术的患者,会有术后的频频问询,哪怕是拔智齿这样的小小手术。多年的坚持,已经成了我的日常习惯,也是我的为医特点。在这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到庆幸,生活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有好大夫在线(https://www.haodf.com)这样的平台,医患沟通是如此便捷!
真心地感谢选择我做手术的患者们的信任与配合,鼓励和反馈,这是我初心不忘、为医不悔的不竭动力,也是我经验积累、技术进步的不竭源泉。以腮腺肿瘤手术为例。这是在很多县级医院也开展的很不起眼的手术;是已有两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成熟”手术。手术过程中重细节、手术结束时常复盘,手术康复期有反馈的工作方式,让我对腮腺肿瘤手术有成体系的新认识:定义了胸腮间隙的医学解剖新名词;描绘了“海狮顶球征”,“推铅球征”的疾病征象新词汇;提出了“带状分离”的手术操作新技法;创建了间隙入路的肿瘤切除新术式。这些创新,可以使某些腮腺肿瘤手术,刀口更短、部位更隐蔽;创伤更小,术后不用加压包扎,不必饮食忌口。手术的次日,即可吃火锅和麻辣烫。还可以使很多复杂的深叶肿瘤,保存了全部的腮腺组织,同时避免了下唇切开、下颌骨断开。在病房里,不用加压包扎,不必饮食忌口,赢得了住院医生们的一片欢呼。
图1.术式创新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图2.国际学术期刊再次发表术式创新的论文
必须提醒的是,如果您是准备要做腮腺肿瘤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思想准备,为了降低涎瘘的发生率,术后至少要一两周时间的加压包扎,三四周时间的饮食忌口。除外的是可以采取间隙入路切除的那部分肿瘤。
图3 腮腺肿瘤术后的加压包扎
在大学的附属教学医学院工作,从来对创新与科研是非常重视的。创新术式,是外科医生们最好的科研:科研基础根植于日常工作里,创新灵感源自于专业特长中,科研成果展现在病人脸上。但是,对外科医生来说,创新术式,也是最难的科研。在过去,我从未有创新术式的科研展望。腮腺肿瘤的术式创新,是我重细节、常复盘、有反馈的工作方式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回报。
春节期间,咱们自己国家的行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经过数亿公里的飞行,成功抵达火星、并被捕获入轨。大年初一,我一遍遍地观看天问一号摄录的火星录像。遥想1996年,我在电视上观看美国的探路者号登陆火星,惊叹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悄然探问什么时候有咱们自己国家的行星探测器。当时的回答是:此世今生恐怕是没有希望啦。没想到,短短的二十来年后,还在我活蹦乱跳的时候,竟然能盼来咱们自己国家的行星探测器!去年7月23日,我原本要远赴海南文昌,现场观看探测器发射;因北京疫情,未能成行,只好在电视机前,看着长五火箭把天问一号推离升空。在去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夜幕降临、人在室外,我都深情地凝望东南天空的那颗红红的大星星——火星。由衷地向航天航空的朋友、同胞们表示敬意和崇拜!浩瀚宇宙、星辰大海,是人类的未来;走出地球、迈向深空的起点是火星。这个探索太有意义了!所以,我也想参与火星的研究课题,发表火星的研究论文。长大以后当一个天文学家,是我儿时的梦想。眼前的职称评定、经济收入和学术声望,是我现实的刚需。
我这是在开玩笑:临床医生的火星研究是很荒谬的!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如果我真的有“火星研究”成果,要么是远离了专业,要么是巧取的虚假。但是,时下的临床医学也与很多行业一样,普遍是以“科研”论英雄、以“论文”定档次,使很多原本非常优秀的临床医生有意无意地被形形色色的“火星研究”捕获。“火星研究”的成果,让他们满足了的刚需、带来了荣耀;但他们可能也疏远了病人,丧失对疾病、对患者的敬畏,不把病人的病当做大事,成为了不务正业的离床医学专家。
滚滚红尘,滚滚长江,还有滚滚的历史车轮。临床医学,必将走出“论文”大革命,“科研”大跃进的低谷,实事求是地回归临床。但是,亲爱的患者们,疾病是大事,要警惕时代的局限,别被离床医生捕获;因为,他们可能不把您的疾病当做大事。也请您为临床医学岗位上的“孺子牛”、“老黄牛”们喝彩,给他们以支持、理解、点赞;因为,他们会把您的疾病当做大事。
希望医患二人和顺致祥!
祝福百姓安康快乐,牛年吉祥;祖国繁荣富强,牛气冲天!
本文是王佃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