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髋关节疾不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当关节间隙变窄并出现软骨下囊性变时与股骨头坏死不易鉴别。但股骨头坏死的CT表现为硬化并有囊性变,且囊性变多远离软骨下骨;关节炎的囊性变多位于负重区软骨下骨对应区域,MRI改变以T1WI低信号为主。此外,骨关节炎股骨头的轮廓变形不严重,以间隙狭窄为主;而骨坏死股骨头塌陷变形严重,其次是间隙狭窄,可据此鉴别。
此类患者多见于女性,关节疼痛及行走乏力,跛行,MRI的T1WI显示股骨软骨下骨低信号,部分专科医师有时也将其诊断为ONFH,此是不对的,鉴别不难。拍摄双髋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示髋臼发育浅,股骨头包含不良等即可鉴别。此病多累及青少年男性,双髋关节间隙变窄但股骨头仍呈圆形。此类患者常应用激素治疗,即使伴有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塌陷仍较少见。化验检查HLA-B27♁,X线片示骶髂关节变窄或消失,脊柱强直,因此鉴别不难。
中青年发病,属暂时性疼痛性骨髓水肿。X线片表现为股骨头颈甚至转子部骨量减少;MRI主要表现为股骨头和颈部T1WI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范围可至股骨颈及转子部,无带状低信号;病灶可在3~12个月内消散。此良性肿瘤好发于10~20岁之间的青少年,多位于股骨骨端(股骨头、股骨髁)及胫骨上端,此肿瘤位于骨骺内,决不穿透骨板。早期无症状或轻度不适,如病灶穿透关节面,则出现关节疼痛加重,发生关节活动障碍。MRI的T1WI示边缘清晰的低或中信号,T2WI高信号,决不穿透骨骺板但可穿透关节面,CT扫描显示分界清晰的溶骨性改变(图2),此特异图像与ONFH鉴别不难。
此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多见,常伴股骨头骨质疏松。临床特点是在行走时无明显诱因突发髋部剧痛,不敢负重行走,体检可见髋关节内旋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屈曲活动受限。MRI示股骨头外上部(前或后)软骨下不全骨折,T1WI为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抑脂像显示围绕病灶的骨髓水肿(高信号)。CT可见相应MRI改变区的骨小梁断裂或稀松。发生在髋关节的PVNS较膝关节少得多,患者多为青少年,常为单发,髋部中、轻度疼痛伴明显关节功能障碍,X线摄片可见股骨头、颈及髋臼皮质骨侵袭,囊性变,关节间隙变窄,此与ONFH不同,后者早、中期时关节间隙不变窄。
应用MRI检查,则鉴别不难。MRI示广泛滑膜病变(T1WI、T2WI均为低信号),病变侵犯广泛(股骨头颈、髋臼)是其特点,CT扫描可见骨皮质侵蚀,累及髋臼和股骨头、颈部,与ONFH鉴别不难(图4)。
引起滑膜疝凹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发育异常的股骨头颈交界区反复撞击髋臼缘引起局部囊性变;二是滑膜或滑液压入此处。多数患者无症状,仅是偶然行MRI检查时发现。典型MRI图像改变头颈交界处T1WI圆形低信号(<5 mm),相应区为T2WI高信号,CT扫描为囊形变(图5)。多数患者不需治疗。
发生在干骺端或长骨骨干的骨坏死,不同时期MRI影像表现不同。①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同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T2信号;②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同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同或略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③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股骨髋臼撞击症分为夹钳型(Pincer型)、凸轮型(Cam型)及混合型。蛙式位或髋关节侧位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颈部明显有骨赘形成,α角增大。MR检查T1WI股骨头颈部呈片状低信号,T2WI股骨头颈部大片状骨髓水肿信号,股骨头颈交界处充盈缺损,α角增大超过55°。CT检查可见股骨头颈部明显增生,斜矢状位片α角增大,股骨头无明显囊性改变,无骨破坏。三维CT重建往往更能清楚地显示股骨头颈部的解剖异常或骨赘增生。
本文是何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