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降压新理念—生理性降压

发表者:吴力 人已读

虽然高血压的理论已经很完善了,但是对血压的控制体系仍然存在未知领域,进一步探索新的降压理念很有必要。

生理学告诉我们,血压的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作用下进行,诸如肾上腺、垂体、神经节分泌的激素,肾功能状态,体液容量的平衡与失调,血管压力等也参与其中,如果各种调节机制完整,面对各种应激刺激,总能通过适度的调节,保持血压的稳定。

血压是人体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的典型表现。

根据人体生理反馈信息作用的效能,可将其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类。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称为负反馈。它是人体功能维持稳态的重要而又常见的调节机制,是可逆的过程。例如,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将血压升高的信息送回到心血管中枢,调整其功能活动状态,再经传出神经使心脏活动抑制,血管舒张,将上升了的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反之,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则可通过反馈调节使血压回升。

反馈作用反映了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化,但对其功能尚不完全了解,特别是生理性的血压反馈机制。例如,负反馈调节只有在干扰因素使受控变量出现偏差之后才能发生作用,存在着偏差纠正滞后和易于矫枉过正的缺点。然而,人体的各种功能都在内外多种因素不断干扰下而保持较好的稳态,这提示除负反馈调节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控制方式参与稳态的维持。通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人体神经体液、容量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药物干预、调节。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扩张血管,利尿都属于被动性降压,从而研发了ACEIARBCCB,β-betalocDiuretic等降压药物,虽然上述药物充分利用人体的降压反馈机制,但是并不符合人体血压调节规律,容易矫枉过度、或纠偏不够,造成血压不稳、波动,所以需要探索生理反馈机制进行降压,即生理性降压,也可以称之为生理性干预,例如血压升高时我们采取的平复情绪,闭目养神,静卧等都是生理性的调整措施。

可喜的是利钠肽系统在心衰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在降压领域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利钠肽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的内分泌物质,已经发现40余年,它的发现标志着心脏具有内分泌功能。

最初的动物实验发现:心房心肌提取物有快速且强效的利钠作用,1981年,de Bold等发表研究指出,心房心肌提取物有利钠作用,提示心脏有内分泌功能,de Bold 等人将前述心房提取物命名为ANP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提取物为心房分泌的一种多肽,最先在大鼠心房中发现,即心房利钠肽(ANP)

1988年在猪脑中发现BNP后续被证实也存在于心房和心室。

1990年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P亦被证实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ANPBNPCNP构成了人体的利钠肽系统。

容量扩张和室壁应力增加,室壁受压,分泌Pre-proANPPre-proBNP,前者裂解为proANP,后者裂解为proBNP,进一步裂解为NT-proANPPre-proBNP

利钠肽的代谢:ANP/BNP只是最终效应分子,均需经NP前体分子裂解后形成1−6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利钠肽水平升高

一组研究使用抗hBNP单克隆抗体,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11例健康对照组和86例患者血浆中hBNP-Li (human BNP-like immunoreacivity),并与同期测定的血浆ANP进行了比较。检测48高血压患者、15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和25例正常血压者的血浆ir-BNPimmunoreactive-BNP,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浆ir-BNP浓度、血浆ir-BNP浓度(pg/ml)依次升高。

利钠肽与血压的关系-ANP

AN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Nppa基因敲除及突变,可导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卒中,ANP编码基因,Nppa基因经过裂解后产生的NPRA,具有利钠、利尿、血管扩张、抗增生、抗纤维化、抑制心肌肥厚;产生的NPRC经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消化,ANP裂解。

利钠肽与血压的关系-BNP

BNP编码基因,Nppb首先产生proBNP,然后产生NT-proBNPBNP,最后裂解为NPRA,也具有利钠、利尿、血管扩张、抗增生、抗纤维化、抑制心肌肥厚;产生的NPRC同样经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消化,ANP裂解。

BN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表明,Nppb基因敲除及突变,可导致高血压、心脏纤维化,循环中的BNP水平,可以反映一般人群中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诊断心力衰竭,评估治疗效果,判断预后。

利钠肽与血压的关系-CNP

CNP可使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增多,血管生成增加,血管平滑肌增生减少,使血压下降,炎症反应减轻,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使成纤维细胞增生下降,胶原积聚减少。

从上述研究得知:利钠肽降压系统具有多靶点降压,降压更全面的特点。

中枢性机制:交感神经活性下降,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中枢神经系统(通过NPR- A受体/B受体,通过NPR- C受体和NEP清除,使外周血管血管扩张。

肾性机制: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通过管球反馈抑制RAAS,利钠作用升高远曲小管Na+浓度,通过TGF(管球反馈)抑制RASS系统,肾素分泌减少,降低血压。

血管机制:GC-cGMP通路是调节心肌、平滑肌细胞功能的重要机制;作用于心肌细胞,抑制心脏重构;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扩张血管;促进血管舒张,抵抗血管收缩。

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交感系统活性,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

抑制心肌肥厚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心肌肥大激动剂,如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1,刺激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IP3 增加细胞内Ca2+水平,激活钙调神经磷酸酶。

激活的钙调神经磷酸酶随后使NFAT(活化T细胞核因子)去磷酸化,从而促进转录因子的核转位。

NFATGATA协同激活肥厚基因程序的转录,包括ANPBNP基因。

内源性ANPBNP通过GC-A(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A/PKG(蛋白激酶G)依赖的RGS4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磷酸化(激活)来介导低抗肥厚作用;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信号,以及抑制肥厚相关基因的转录,最终抑制或逆转心肌肥厚。

综上所述,人体存在生理性的降压系统,目前发现的利钠肽系统,具有利尿排钠、扩血管、增加肾小球滤过,双向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抑制或逆转心肌肥厚,保护心、肾、血管等多效性,是值得关注的降压新理念。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