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发生几率非常高,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是过往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常用方法,但是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我院在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患者入院前存在高血压病史,CT检查发现血肿位于基底节区,血肿并没有进入脑室,发病到就诊时间不超过5小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44.3±4.7)岁;实验组患者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45.1±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血糖、血压控制,并给予止血、脱水治疗方案,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注射,发病1周后每天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定期对患者头颅进行CT复查,来对颅内血肿的吸收情况进行明确。
实验组患者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结合患者CT检查结果来对血肿穿刺层面进行确认,计算穿刺点和血肿中心之间的距离,进而来对穿刺的实际方法进行确认,在对穿刺点进行确认时应该要尽可能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域和大血管[2],常规消毒,采用盐酸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选择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垂直于矢状面,沿着穿刺点,利用电钻钻透颅骨和硬膜,拔出针芯,插入塑料针芯,慢慢进入到血肿腔,在拔出塑料针芯后会发现少量的暗红色液行血肿液,拧好无孔帽盖,连接侧管,利用注射器将液化的血液中慢慢抽出[3]。之后注入含尿激酶的生理盐水,拧紧帽盖,将引流管关闭,4小时后开放引流。术后给予止血、抗感染、营养神经细胞、脱水等常规治疗。定期进行CT复查,当血肿引流清除率大于90%时,就能拔出引流管,入院一周后给予中医针灸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显效:患者恢复情况理想,能正常生活;有效:患者为中度病残,但是能自理生活;无效:患者为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利用NIHSS来对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较高,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严重[4];利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来对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 45 | 33(73.3) | 9(20.0) | 3(6.7) | 42(93.3) |
对照组 | 45 | 25(55.6) | 10(22.2) | 10(22.2) | 35(77.8) |
C2 | 6.8368 | 0.1454 | 9.7173 | 9.7173 | |
P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2.2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组别 | 例数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 45 | 7.08±3.22 | 96.33±3.26 |
对照组 | 45 | 13.24±5.75 | 88.17±3.14 |
t | 6.2703 | 12.0936 | |
P | P<0.05 |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血肿分解物对脑组织周围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就会出现,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5]。所以在高血压出血后早期清除血肿,对患者后期治疗非常有帮助,能让血肿分解物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减少。微创穿刺引流术是利用穿刺针建立血肿的清除通道,同时利用正压来冲刷和引流血肿,利用生化酶技术来液化血肿,能尽量融碎血肿,利用针腔将血肿引流出颅外,清除血肿[6]。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亮.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4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05:309-311.
[2]卓少伟,黄柳军,郭少雷,林小义.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55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5,01:34-35+43.
[3]金涛,王超.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及其机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04:517-521.
[4]朱士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14:21-23.
[5]陈泽鹏.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29:16-17.
[6]郑立春.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09:169-170.
本文是李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