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陈镇洲 人已读
病史简介:
青年男性,34岁,突发晕厥抽搐17小时入院。既往体健。
查体:神清,右利手,未见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脑电图:轻度异常脑电图(双额、额中线区慢波增多),未见痫样放电。
CT:右侧颞顶岛叶大片低密度灶,伴局部钙化。
颅脑MR: 右侧颞顶岛叶及右侧基底节区大片不均质信号,边界清楚,主要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内见更长T1、更长T2囊变区,期内见小条状稍短T1、短T2信号影(钙化)。增强扫描见斑片样轻度强化。印象:右侧颞顶岛叶及右侧基底节区大片不均质信号,MRS提示肿瘤谱线,考虑为胶质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胶质瘤、节细胞胶质瘤可能)。
颅脑MR: 右侧颞顶岛叶及右侧基底节区大片不均质信号,边界清楚,主要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内见更长T1、更长T2囊变区,期内见小条状稍短T1、短T2信号影(钙化)。增强扫描见斑片样轻度强化。印象:右侧颞顶岛叶及右侧基底节区大片不均质信号,MRS提示肿瘤谱线,考虑为胶质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混合胶质瘤、节细胞胶质瘤可能)。
颅脑波谱成像:NAA峰明显下降,Cho峰增高明显,Cr峰增高,NAA/Cr值0.36,Cho/Cr值3.30,Cho/NAA值9.15(MI:肌醇 Cho:胆碱 Cr:肌酸 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
初步诊断:1.右侧颞顶岛叶占位性病变:少突胶质细胞瘤可能性大 2.继发性癫痫
手术情况
切口设计:右侧颞顶瓣,以外耳道垂直上方4cm为下界,向前后各4cm,向上6cm。
手术过程:
根据我们既往经验,少突胶质细胞瘤在术中肉眼下往往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故术中使用荧光素钠5mg/kg体重在剪开硬膜前静脉注射以利于术中肿瘤显影。
打开硬膜,见脑组织张力较高,但无法区分肿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
术中荧光显影显示肿瘤边界。
以双极电凝电灼勾勒出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
切除过程中多次切换荧光图像以确定残余肿瘤并切除。
瘤腔彻底止血,肿瘤绝大部分切除。
病理报告
瘤组织弥漫片状排列,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欠清,未见坏死,瘤细胞较密集,核类圆形、大小较一致,可见核周空晕,核分裂象少见,灶性钙化。免疫组化显示:CK(-), GFAP(+), S-100(+), Oligo-2(+), Syn(+), ATRX(+), MGMT约5% (+), IDH-1(+), P53(浆+), Neun(-), PTEN(-), Ki-57热点区约20% (+), EGFR(+), Braf-V600E(-)。印象:少突胶质细胞瘤,WHOII 级。
术后情况
术后3天复查MR提示肿瘤绝大部分切除。
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随访三个月无再次癫痫发作。
知识拓展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脑内肿瘤的1.3~4.4%,占颅内神经上皮肿瘤的5%~10%,起源于成熟少突胶质细胞或未成熟胶质前体细胞的肿瘤转化,50~70%的患者染色体1p/19q存在杂合性缺失,因此2016年WHO最新颁布的颅内肿瘤分类法,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级)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I级), 又根据有无IDH基因突变和1p/19q的缺失,把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分为IDH基因突变和1p/19q缺失型和未另行说明型。
荧光素钠(FLS)是一种具有强黄绿色荧光的人工合成染料。荧光素钠(为非靶向示踪剂,并不能进入肿瘤细胞内或与其特异性结合。荧光素钠分子量为376.27kD,通常不通过血-脑屏障。由于胶质瘤和其他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如转移癌),在生长过程中侵及周围血管,在肿瘤细胞的破坏作用下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受损,血管壁通透性改变,血-脑屏障破坏,FLS分子得以通过,在肿瘤组织内蓄积。其独有的黄绿色荧光在波长560nm的光线下易于观察。在神经外科显微镜的辅助下,利用FLS上述特点,可以很好定位地胶质瘤的组织边界,帮助确定安全切除边缘。
陈镇洲 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留美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
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室管膜瘤、听神经瘤、神经鞘瘤等脑、脊髓肿瘤的微创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的综合救治;神经修复治疗(中风或脑外伤后瘫痪的外科治疗、面瘫修复、植物人催醒);干细胞移植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研究。
专家门诊:星期一下午
本文是陈镇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