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胃食管反流病共识解读——症状与诊断

发表者:李思 人已读

GERD是临床常见病,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 区差异较大。全球基于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周 至少发作1次GERD症状的患病率为13% ,西方国 家发病率较高,亚太地区有上升趋势 。我国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至少发作1 次烧 心症状的患病率为1. 9% ~ 7. 0% 。GERD的危 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年龄、饮酒、NSAID、社会因 素、心身疾病和遗传因素等。

接下来是关于GERD症状的共识解读

共识意见1:烧心和反流是GERD的典型症状 (推荐级别:A + ,92. 3%;A,7. 7%。证据等级:高 质量)。

烧心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定义为胃内容物向 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一项纳入2 320例患者的队列 研究中,GERD患者症状依次为烧心,反流,胸痛或 上腹痛,恶心或呕吐,消化不良,咽喉不适,以及咳 嗽[9] 。一项纳入1 031 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提示,烧 心和反流是GERD最常见的症状,分别占所有症状 的82.4%和58. 8%

共识意见2: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 胀、嗳气等为GERD 的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 A + ,48. 3%;A,37. 9%。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GER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仅表现为 非典型症状或食管外症状。常见的不典型症状包括 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 1 392例GERD患者,症状表现为烧心、反流、腹胀、 早饱、腹痛、恶心和呕吐[12] 。另一项纳入1 031例的 研究结果提示,GERD患者除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 状外,还可出现腹胀、嗳气、吞咽困难等症状[10] 。国 内一项纳入186例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不伴有烧 心和反流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约1 / 3 存 在异常食管酸暴露,其中在上腹烧灼感患者中的比 例最高,且PPI治疗有效


共识意见3:胸痛患者需先排除心脏因素后才 能进行GERD 评估(推荐级别:A + ,79. 3%;A, 17. 2%。证据等级:中等质量)。

胸痛为反流的不典型症状。2006 年蒙特利尔 共识意见提出,胃食管反流可引起类似于缺血性胸 痛的表现并不伴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 因此 在进行胃食管反流的评估包括食管反流监测和PPI 试验前需先排除心脏因素。我国香港地区的人群调 查发现胸痛的患病率为20. 6% ,其中约51%为非心 源性胸痛。一项纳入了24 849 例受试者的meta 分析提示,非心源性胸痛的患病率约为13% 。 人群调查则显示非心源性胸痛的患病率为19% ~ 23% ,不同性别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在非心源性胸痛患病人群中,50% ~ 60%为 GERD,15% ~ 18%为食管动力障碍

关于诊断共识怎么说的呢?

共识意见4:根据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 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GERD诊断的辅助 工具(推荐级别:A + ,57. 1%;A,42. 9%。证据等 级:中等质量)。

GERD的主要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患者中 约50%存在反流,而在食管反流监测阳性的患 者中具有烧心和反流症状的患者> 60% ,根据典型的烧心和 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关于烧心和反流在GERD 中诊断价值的研究提示烧心症状预测病理性反流的 灵敏度为38% ,特异度为89%,GERD的诊断问卷作为简便、快捷的方法,在门 诊中广泛使用。有研究以内镜检查发现食管炎和食 管反流监测提示病理性食管反流作为阳性诊断标 准,在308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发现反流性 疾病问卷量表(诊 断GERD的灵敏度为62% ,特异度为67% 。

下图就是反流问卷。

共识意见5:PPI 试验性治疗可作为具有典型 反流症状患者简便易行的初步诊断方法(推荐级 别:A + ,75. 0%;A,21. 4%。证据等级:高质量)。

在疑诊GERD时,PPI 常被用于临床诊断性治 疗GERD,但该方法并非GERD的确诊方法。既往 西方国家的研究提示,RE 和非糜烂性反流病 ,患者中PPI试验性 治疗的症状缓解率分别约69%和49% ,我国的 研究提示在内镜下显示为糜烂性食管炎或食管反流 监测呈阳性的内镜阴性反流病患者中,PPI 治疗的 有效率约为70% ,新型抑酸药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治疗RE患者的研究显 示,治疗后4周的黏膜愈合率达90%左右[30] ,而治 疗后7 d症状缓解率达60%左右

还有内镜检查,食管反流监测等检查手段

mmexport1609251174810.png

mmexport1609251263883.png

mmexport1609251265843.png



本文是李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