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心理健康
2019年我国调查显示女性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4.6% vs 3.5%;5.2% vs 4.8%)。
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女性独特的生理时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女性的月经周期、妊娠期、围绝经期,对应不同的激素水平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或心理问题。本文将逐一讲述每个特殊时期的生理变化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月经周期与心理健康
女性在18岁左右,卵巢功能发育成熟并有周期性性激素分泌和排卵,即进入性成熟期/生育期。生育期,在下丘脑、垂体的控制下,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即月经。
95%的育龄期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期综合征,影响程度从轻微到严重各有不同。1.8%~5.8%的女性可以出现显著的情绪不稳定症状,即经前期烦躁障碍。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一系列躯体、精神和行为症状,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通常在月经前1-2周出现,到月经前2-3日消失,月经来潮后症状迅速缓解至消失,部分女性在月经开始后3-4日症状消失。主要表现有①躯体症状,如头痛、肢体水肿、乳房胀痛;②精神症状,如易怒、焦虑、情绪不稳;③行为改变,如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经前期烦躁障碍:主要特征是心境不稳定、易激惹、烦躁不安和焦虑症状,可能伴随躯体症状,在月经前期反复出现,随着月经来潮减轻或消失,往往会造成患者明显的痛苦,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或抑郁、焦虑紧张的心境,伴有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丧失、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疲劳、明显的食欲和睡眠改变,也可能会伴有躯体症状如乳房肿痛、关节或肌肉疼痛等。
如果您存在上述的一些表现,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建议,首选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改变:
⑴心理干预: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信心;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⑵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高碳水、低蛋白饮食;限盐;限咖啡;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B6和微量元素镁;规律有氧运动;记日记:症状发生的时间和月经周期的关系,症状性质,症状严重程度和缓解方式等。
如果经上述调整后仍不能有效缓解您的症状,可以到精神科寻求专业咨询,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二、妊娠期与心理健康
在妊娠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发生剧烈波动,孕期产生的雌激素比所有非孕期产生的总和还多。孕期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身体生理性改变、出现的诸多不适以及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均使妊娠期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我国研究显示孕中、晚期,焦虑检出率分别为5.0%、6.6%,抑郁检出率为5.0%、7.6%,产后3个月抑郁检出率为9.6%。孕产妇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增加分娩过程和新生儿并发症风险,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孕产妇自杀,因此及时识别及干预孕产妇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那如何识别孕产妇心理问题呢?
孕妇会有疲惫、无精打采、胃口改变或睡眠困扰等症状,但一般不会持续存在;75%的产妇在分娩后数天内可能会“产后忧郁”,表现为经常哭喊、感到悲伤,觉得自己不称职等,但一般在分娩后十天之内逐渐减缓。相比之下,妊娠期抑郁发作至少持续2周时间,表现出抑郁症的大部分症状,影响正常功能。如果您怀疑自己有焦虑、抑郁问题,请填写: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GAD-7)或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如果GAD-7评分≥14分,EPDS评分≥13分或者问题10得分阳性,请您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如果上述量表未达到以上分值,但家人发现孕产妇确实存在(或孕产妇自己觉察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可以:⑴鼓励孕产妇适量运动,做感兴趣或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实生活;⑵家人要参与到整个孕产妇过程中,提高支持和陪伴孕产妇的技巧,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⑶寻找资源:通过网络或电话等远程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应对不良情绪。
三、围绝经期与心理健康
围绝经期是女性从性腺功能衰退开始至完全丧失为止的一个转变时期。进入围绝经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越来越少,可能会出现身体潮热以及心悸、气短、关节痛、骨质疏松、尿失禁、尿频等多系统症状。激素的减少也会使女性的情绪受到影响,出现烦躁、失眠、抑郁等。
我国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围绝经期抑郁患病率高达23.8%。但女性在围绝经期出现情绪恶化,并非完全由激素变化导致。很多女性在50岁及以上时,会经历其他生活变故,比如疾病、退休、子女独立、父母亡故等。
如果您已步入围绝经期的年龄,并开始出现情绪不稳,请找妇科医生做内分泌系统的检查。同时,这也提示您需要适当做些调整,比如: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或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如果调整后症状没有减轻,您需要及时向精神科医生进行咨询。
面对女性独特的生理时期,“赶走大姨妈”并不能解决问题,“多喝热水”也并不总是有效,我们应尽早接受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己的应对或支持技能,及时识别自己、朋友或家人的心理问题,积极做出调整,必要时主动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uang Y,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9;6:211-224.
2.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沈铿, 马丁. 妇产科学[M]. 北京人卫出版社, 2015
4. 施慎逊, 等. 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04):254-258.
5 孕产妇心理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19年)[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30(07):781-786.
6. 董胜莲,等. 22省(市)女性更年期抑郁现状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7(05):347-348.
7.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神卫生686”,了解更多精神卫生知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