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癌前病变篇

发表者:王永坤 人已读

癌前病变不一定会变成癌,癌也并不都是来自癌前病变。

但是一些具有癌变潜质的良性病变,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转变为癌。


我们身上有哪些癌前病变?


那么,你是在这样的模糊的危险里踯躅不前,赌注一掷的任其发展,还是提前预防悬崖勒马。在最后一道防线之前,能够提前阻止乳腺癌的发生。

发生在口腔,食管,子宫颈,外阴等处的白斑可以转化为鳞癌;

子宫颈的非典型增生可以由宫颈的长期重度糜烂引起,可以引起宫颈癌;

家族性的大肠腺瘤病发生癌变的机会非常高,结肠癌大部分由它引起;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可能癌变,胃溃疡癌变率低,十二指肠溃疡不易癌变;

皮肤的一些慢性溃烂和烧伤瘢痕可以转变成皮肤癌;

40岁以上的女性乳腺的囊性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以及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等引起的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是引起乳腺癌的癌前病变。



乳房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典型的乳腺增生与不典型乳腺增生的区别。在周而复始的乳腺小叶的增生修复过程中,出现失调现象,导管小叶修复不全,这时候乳腺不典型增生就出现了。

乳腺的癌前病变典型症状:小叶及导管的不典型增生;柱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乳头状病变;异常增生放射状瘢痕;

在病理科医生眼睛里,重度的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癌的种子已经发芽,还没有长出地面)不容易区分开的。

导管原位癌女性乳腺癌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8-10倍,确诊导管原位癌后10年的乳腺癌发生率为13%,20年为26%,35年为35%。

小叶原位癌也是被认为从不典型增生发找到浸润性癌的中间状态,也是乳腺的癌前病变,随访10年的结果:14%-53%的小叶原位癌最终发展成乳腺浸润性癌。



癌前病变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超声钼靶的检查方法:

在常规检查中,乳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彩超)能够找到一些我们手摸不到的几毫米的结节。这些结节有的看起来一点点,但是有些增长迅速的,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还有一些彩超看不到的细小的钙化灶,这时候乳腺X线摄影(简称钼靶)就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对于一些疏松的乳腺组织,能够分辨出这些钙化点,这些钙化有的时候是乳腺癌前期的癌前病变的征象,有的也可能已经是乳腺癌了。



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方法:

肿瘤标志物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存在不足,它是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身体对肿瘤和某些良性状态的反应而分泌的物质。


大多数肿瘤标志物是肿瘤产生,少部分肿瘤标志物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但是在人体有恶性肿瘤的情况下,这些标志物会产生的更多。在人体的血液,尿液,粪便,肿瘤组织或其他组织及体液中,通过化学,免疫学等方法检测到。


目前用于乳腺癌治疗效果和复发的检测的肿瘤相关抗原是:糖类抗原15-3(CA15-3)



病理学检查方法:

空心针穿刺是目前应用做广泛的活检方法,在病理确诊结节是否存在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在乳腺结节是良性的情况下(BI-RADS3类)的患者,有专家做了研究发现435例结节,切除后有4例报告是恶性肿瘤。对于空心针穿刺和针吸细胞学穿刺这两项技术来说,空心针穿刺更准确。



乳房的癌前病变的预防措施


1 养成每个月一次的乳房自我检查

在家自我检查方法:每个月经过后7-11天,用手指肚和手掌心按压乳房的上,下,内,外,乳头乳晕,是否有肿块,同时,观察乳房外形是否有改变,有没有酒窝征,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外形不对称,局部隆起,红肿等特征。如果有任一项需要找专业医生诊治。


2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的生活习惯

已经有很多科学研究证明肥胖与乳腺癌有明确的关系,肥胖能够增加发生乳腺癌的机会。因此多吃一些黄绿色蔬菜,因为癌症很怕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常锻炼可以使身体增加免疫力对抗基因的突变。多站少坐,建议每坐一个小时起身活动一下。晒太阳,身体在阳光紫外线的协助下合成维生素D来对抗癌症,一般每天15分钟即可。



3特殊人群的预防性用药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或者原来曾经有乳腺癌的患者,她需要口服一些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三苯氧胺来对抗体内的激素,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分泌治疗。



4 定期的体检

如果40岁以上正常的女性能够在每年1-2次的超声和钼靶黄金组合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高危的女性,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BRCA1或BRCA2的基因携带者,应该在做核磁共振不失为很好的筛查方法。



癌前病变一定能转变成乳腺癌吗

癌前病变转变成癌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有的转变成良性甚至消失;有的会缓慢发展或者保持不变;有的会逐渐加重最后导致癌变。这与身体的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是否有家族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因素,服药因素或者放射线照射的因素,综合因素的刺激,才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本文是王永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