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彬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 健康宣教

发表者:孟彬 人已读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为20%~76%,其中恶性结节占5%~15%。对于甲状腺恶性结节,应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前高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直径2mm以上的甲状腺结节,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终判断标准还是要看病理结果,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才是术前诊断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

甲状腺良性结节.jpg

甲状腺良性结节超声图像


恶性甲状腺结节.jpg

甲状腺恶性结节超声图像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

甲状腺穿刺活检是指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与监视下,将一根穿刺针经皮肤插入甲状腺结节内,采取病灶处的细胞或组织,将取出的细胞或组织经过特殊固定处理后,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判断其良恶性。该穿刺取材操作精准、安全,创伤小,痛苦少。

甲状腺细针穿刺.jpg

我科医生为患者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术中

术前甲状腺穿刺活检的重要性:

一个规范的甲状腺结节诊治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发现甲状腺结节有恶性可能,然后行穿刺活检病理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如果病理结果没有发现恶性依据,那么只要定期随诊观察就行了,如果病理结果提示结节是恶性的,那么则需要进一步治疗,比如选择开刀或者微创消融治疗等。

影像学检查只是一种机率诊断,通俗的理解就是看甲状腺结节的长的“样子”去猜它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经验丰富的医生猜中的准确率会高一些,经验不丰富的医生猜中的准确率就低。对于这些影像学检查怀疑有恶性可能的结节,如果术前不进行穿刺活检,而是直接去开刀,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就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开了“冤枉刀”,因为病灶开掉以后病理检查结果却是良性的,本来是没有必要开刀的,这时候甲状腺已经被切除了,功能已经丧失了,再后悔已经晚矣。比如一个超声分级为4级(ACR 2017分级标准)的甲状腺结节,其恶性概率为5~20%,也就是说100个这种超声图像的患者,其中只有5~20个是恶性的,如果看到结节超声检查分为4级,就去开刀,那么其中80~95个良性结节患者就开了“冤枉刀”。

所以术前通过穿刺活检病理来明确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病理结果来制定进一步的诊疗计划,这是对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

微创手术室.jpg

我科超声介入微创手术室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适应证:

1、 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提示结节存在恶性可能;

2、 影像学检查倾向于良性结节,需要术前明确病理结果;

3、 患者本人心理焦虑,希望明确结节病理性质,有强烈的穿刺活检要求。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前须知:

1、 术前禁食禁水8小时;

2、 戒烟,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

3、 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粗针穿刺活检需停用抗凝药物1周以上,细针穿刺细胞学活检可酌情处理。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后注意事项:

1、 穿刺点按压15分钟,术后留观30分钟,无明显异常后方可离院;

2、 穿刺术后1小时可以饮温或凉的水,2小时后可以进食温凉易消化的稀饭、面条等软食,勿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3、 敷贴保护24小时勿受潮,尽量避免颈部剧烈运动,少讲话;

4、 若术区出现明显疼痛、肿胀或渗血较多,住院患者请及时联系病区主管医生或护士,门诊患者请联系主刀医生。

5、 通常细胞学穿刺活检需2~3个工作日、组织学活检需3~5个工作日出具病理结果,门诊患者至门诊3楼超声科登记台领取病理报告单后,挂号“超声介入科”咨询进一步诊疗方案。

介入团队.jpg

浙江省荣军医院(嘉兴市第三医院)超声介入团队

参考文献:

Haugen B R, Alexander E K, Bible K C, et al. 2015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The 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 Guidelines Task Force on Thyroid Nodul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Thyroid, 2016,26(1):1-133.DOI:10.1089/thy.2015.0020.

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介入学组,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超声医学分会介入与重症超声专业委员会.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实践指南(2019版)[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20,29(5):369-383.

本文是孟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