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问答
发表者:刘刚 人已读
患者:检查及化验: 做的双肾、膀胱、膀胱残余尿量的彩超一切正常。再做膀胱镜检查发现一小块钙化物,取出做病理病理显示为腺性膀胱炎。 治疗情况: 消炎药氟氯西林钠胶囊,想尽快做膀胱电切手术 病史: 两年前出现过类似症状,尿频尿急,尿不净,小便时疼痛,腹部下坠,曾做过膀胱镜,当时查膀胱壁有一小块红肿,医生说没大事,就吃了好长时间中药,后来渐渐没事了,现在再次复发,又重新做膀胱镜,发现有一小块钙化物,取出做病理,病理显示为膀胱腺性膀胱炎。 当地医院建议做微创电切手术,请问大夫应怎样彻底治疗?大夫说这是膀胱癌的前期病变。很纠结也很失落。望得到您的帮助,万分感激。另外做手术的话需要住几天院?手术后灌注化疗需要几次?这病能否真的发展为膀胱癌?万望得到您的确诊。
北京306医院泌尿外科刘刚:
张女士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看来你的纠结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是否能转变成癌?二是治疗方法问题,能否彻底治愈?三是住院时间是否很长?我从这三方面来回答你。
一、是否能转变成癌?
简单地说,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移行上皮的化生性/增殖性病变,平时在泌尿外科门诊并不罕见,而且常见于女性。病因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膀胱反复感染、下尿路梗阻(排尿不畅)以及膀胱结石、异物、泌尿系置管等因素长期刺激有关。确诊须依靠膀胱镜检+病理活检,病理切片可见“布隆(Brunn)氏巢”、“囊腔”或“腺上皮”这样的典型结构。一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是,该病本身属良性病变,并且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癌前病变,因为确有腺性膀胱炎恶变的病例报道。正因为发生癌变者非常罕见,有人通过统计分析大量文献资料,认为应根据膀胱镜下所见将腺性膀胱炎分为高危型(乳头状瘤型、大片绒毛样水肿型、实性团块瘤状、红润型(肠腺瘤样型)和广泛肠化生型)、低危型(慢性炎症型、小滤泡型和粘膜无显著改变型)。认为低危型基本没有癌变可能,不应视为癌前病变,但若刺激因素持续存在也可能发展为高危型;高危型则存在较短时间内恶变可能,应视为癌前病变。临床上低危型要常见得多。你的情况要结合自己的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报告,从你描述的情况看,病变范围不大,病理未报告肠上皮化生,一般情况下问题不大,不要过于紧张。但膀胱镜下见“钙化块”是否为膀胱结石?因未直接看到无法具体判断,不知是否做过剖腹产手术?
二、能否彻底治愈?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主要分几个方面:对症治疗、去除病因、手术治疗、膀胱灌注及其他治疗。对症就是控制排尿不适症状。去除病因包括控制感染、解除梗阻、去除结石或异物等,你具体的病因我根据现有资料尚无法准确判断,可能跟你长期反复尿路感染及膀胱壁上的“钙化块”刺激有关,必要时请医生为你检查排除有无下尿路梗阻。手术最常用的是经尿道病变部位微创手术,还包括针对存在膀胱颈梗阻时的手术治疗;只有病变广泛而且严重、引起严重合并症以及高度怀疑癌变者才考虑行膀胱全切除术。
你的情况我认为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是比较合适的。只要病变切除彻底、控制好可能的各种病因,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
三、住院时间
一般情况下住院一周左右,膀胱灌注可门诊定期进行。
因你的资料不够完整,故一些情况尚难以准确判断。不知道我的意见是否对你有用?祝你早日康复!
刘大夫
患者:刘大夫万分感激您的回复,想在咨询您一下,当时膀胱镜检查没出报告,检查医师说膀胱口附近有一片红肿,还有一钙化物。另外下尿路门槛高。因为我每次排尿时都得滞留一会,不能马上排出。医生取出了部分钙化物做病理诊断为腺性膀胱炎。 我这里有病理的图片,但没有膀胱镜的图片,您所说的高危性和低危性的的区分是看膀胱镜的照片还是病理的照片?另外我做过剖腹产的手术。也不确定是否膀胱结石。还有就是医生说有一片红肿是否为您所说的红润型即肠腺瘤样型的高危性病变。急盼您的回复。谢谢。
北京306医院泌尿外科刘刚:
张女士你好!
看了你补充的病史和检查资料。上次说的分型,只是一些学者提出的新观点,仅供参考。从你的病史来看,2年了并未见肿瘤生长,你应该不必过于担心。你平时排尿不好,加上女同志易患尿路感染,所以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为减少复发因素同时将过高的膀胱颈后唇(就是你说的“下尿路门槛高”)做一电切比较合适。切除物还要再送病理检查,看结果再说。
谢谢你的信任!
刘大夫
患者:十分感激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耐心细致的回复,现在我的内心包袱轻松了许多,我会按您的建议积极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最后再麻烦您一下,这个手术在我们沧州中心医院【区三甲医院】完成可以吗?手术大吗?我想做彻底些。再次感谢您,并祝您工作顺利完事如意。
北京306医院泌尿外科刘刚:
不客气!
三甲医院膀胱病变的电切手术应该没什么问题。注意膀胱病变切除后标本的病理结果。
患者:好的到时我会及时和您取得联系。祝您好人一生平安。
北京306医院泌尿外科刘刚:还有什么问题我会尽量及时回复。衷心祝你早日康复!
患者:好的谢谢您
本文是刘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