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前须知
发表者:袁玉杰 人已读
尊敬的病友:您好!
欢迎您来到胃肠外科中心!请您放宽心,配合医护人员,一起努力战胜病魔。为尽快恢复您的健康,请认真阅读以下围手术期(即手术前后一周左右的时间)须知,更从容地应对接下来的诊治活动。不明之处,请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预祝您康复顺利!
1、术前检查、检验及讨论
手术前,您需配合医生完成如下检查以更准确地评估消化道病变的性质和部位以及肿瘤进展程度,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胃镜(上消化道疾病)、结肠镜(大肠相关疾病)及组织学活检
胸部、上腹部、下腹部、盆腔增强CT(平扫+增强+三维)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术前肺功能试验等
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此外,您还需要完善如下抽血化验了解各脏器的功能能否耐受手术。
血常规、生化、血型、凝血常规、术前传染病筛查等
当完成上述检查评估后,您的病情会在全中心进行谨慎的术前讨论,医生会依据胃肠诊治规范、结合您的实际情况(医保、手术意愿等)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制定一个适合您的治疗方案,并将讨论结果及时告知。
一般来说,术前讨论将围绕如下问题展开:
有无手术指征?手术能不能解决病人的主要问题?
能否进行微创手术(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能否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治愈)?
是否需要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是否需要其他科室联合诊治(多学科讨论)?
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病情?是否需要入组现有的临床试验?
术后是否需要转送外科重症病房监护一段时间?术前有无特殊准备(备血、营养支持、气管插管等)?
其他特殊事项:病人/家属依从性怎么样?术后风险(并发症)怎么样?等
2、术前药物控制慢性病
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时,您还需继续服药控制病情,积极预防围手术期间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衰等情况的发生。
术前使用了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请您将用药情况主动告诉管床医生,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相关药物使用
术后应严格控制全天的血糖水平,医生要求随机血糖均不超过10mmol/L
3、心肺功能锻炼
术前爬楼梯锻炼心肺功能,建议您每天爬7×3层楼(来回3趟)
练习腹式呼吸及有效的咳嗽、咳痰,防止术后肺不张
练习床上大小便,以免因术后排便或排尿方式的改变而导致便秘或尿潴留
4、术前宣教沟通
手术前,请您和家属与主刀或副刀医生充分沟通,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证良好睡眠
术前一天晚餐后应禁食,请您按医嘱完成必要的肠道准备(排尽肠道内粪便)
若您加入了快速康复计划,可在送手术前遵医嘱少量饮水(或糖水)
当您被接送到手术室后,先要做如下准备工作:
个人信息核对(姓名、住院号、诊断、科室等)、躺上手术台、心电垫片和负极板的连接、动静脉穿刺、诱导麻醉用药、气管插管、放置深静脉、调整手术体位等,大约需要0.5~1小时
手术开始前,主刀或副刀医生会再次核对您的疾病情况:
病灶部位(左右)、拟行术式(备选术式)
手术切口体表标记(包括取标本切口、微创切口等)
手术体位核对、术中器械准备
确认完上述信息之后,住院医生会在上级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部位的消毒、铺巾及手术器械连接等准备工作。接下来,主刀医生和副刀医生上台,与住院医生、器械护士、麻醉医生一起完成手术主体工作(切除疾病、重建胃肠消化道或行肠造口等转流手术)。依据手术的难易度不同,手术时间1~4小时不等,个别特别困难的手术时间则难以估计,请家属耐心在候诊大厅等待。
术中有临时情况(如其他病灶、术式变更等)时,主刀需要和家属再次谈话,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后续手术(或终止手术)
手术完成后,您会临时转运到麻醉复苏室等待完全清醒,当您能自主呼吸、意识完全恢复后,住院医生或值班医生会将您接回外科病房。若病情危重或短时间难以拔除气管插管,则可能会带着气管插管转送到外科重症病房(SICU)进一步监护。请家属及时与主刀医生沟通了解后续情况。若您有可能被转送至SICU(术前谈话时,您的主管医生可能会跟您提及这个可能),请知悉以下事项:
🆘术后重症监护(ICU)须知
病人术后通常不会被转送到SICU,只有那些病情较重、手术特别复杂、术后脱离呼吸机困难的病人才会被转至SICU。那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您实施一对一(或2对1)的24小时看护,一般连接监护1-3天。病情平稳后,您就可以转回普通病房再住院治疗4~10天即可康复出院。以此之前,请您和家属了解以下事项:
身体状况 - 术后您身上会有多条导线连接监护仪,实时监测您的生命体征(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此外,您身上可能会留置1条或多条引流管,它们可帮助您排出体内的积血、积液、帮助医生评估术后吻合口愈合情况。请您尽量配合医护人员,不可擅自拔除。
气管插管 - 当您清醒后发现嘴里含着管道,请不要紧张。由于您的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必须由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段时间,您会觉得嗓子堵、不能说话、不能饮水等,但这些不适感是暂时的。当您能自主呼吸且氧合满意后则可尽快拔除(一般在术后2~3天即可拔管)。
尿管问题 - 因术后监护需要,您的尿道会临时留置一条尿管。膀胱里的尿液会自动经尿管排出。您可能会有尿道不适、尿道灼热、尿排不尽等不适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尿路刺激反应,请尽量耐受。当您能自行床上排尿且循环稳定时就可去除尿管(通常在术后2~3天拔除),上述症状即同时消失。
伤口疼痛 -麻醉药效过后,您会感觉伤口疼痛。当出现这种不适时,请您使用床边的镇痛泵按钮自助镇痛,也可以告知负责您的医护人员,他们会根据您疼痛的程度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此外,您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冥想、深呼吸等)、电刺激等缓解疼痛。
药物治疗 - 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您的主管医生通常在胃肠手术术后第二天开始给您使用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同时有可能让您佩带双下肢弹力袜、床上脚踏车活动等,请您配合相关治疗。如果您原来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请继续遵医嘱按时服用相应的药物控制。
进食、饮水 -术后您会感到口渴、很想喝水,但您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不能过早饮水或进食。饮水不当、饮水过多或进食过早均可能诱发吸入性肺炎、肺水肿,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不良治疗结局。因此,请您一定听从医护人员的康复指导意见进行术后饮食恢复。我们一般不建议ICU治疗期间恢复经口饮食。
咳嗽、咳痰的配合 - 术后请您按术前学习的呼吸、咳痰方法进行排痰。也可以在护士的帮助下(翻身、拍背、体位调整等)进行。
排痰要领:先深吸一口气屏住,然后张口用力咳嗽,将肺底部的痰液咳出。咳嗽时,您可能会感觉伤口疼痛、胸部不适,不用过分紧张,也不要因为疼痛而不敢咳嗽。痰液坠积在肺内很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或肺不张,不利于您的术后康复。
若您没有力气自行排痰,SICU的护士会在您的嘴里放置一条吸痰管进您的口咽、气管主动吸痰,您可能会有短暂的不适,请一定忍耐。
手术结束后,您顺利回到普通病房,精神会有所放松,毕竟大手术顺利结束。但也不能大意、放松警惕,术后危险期尚未渡过。您需要按照主管医生的医嘱进行康复,避免情绪激动,同时减少人员探视,预防交叉感染发生。
以下内容为胃肠手术后常规康复事项,请认真阅读。
1、术后检测 - 术后1~3天,您可能需要每天抽血化验了解您的脏器功能、感染指标是否正常,从而指导术后药物使用。若术后3天各指标逐渐回复正常,医生将减少抽血的频次和用药。
2、管道管理 - 术后您可能会留置有胃管、引流管、尿管、深静脉置管等管道,这些管道均有诊断、治疗的作用,请勿擅自拔除。医生会依据术后康复情况依次拔除,请耐心配合。常规拔管的顺序为:
胃管(术后2天内)→ 尿管(术后第2天)→ 引流管 + 深静脉置管 → 其他特殊管理(如空肠营养管)
3、术后营养 -术后您还比较虚弱,但不能马上进食,医生会给您添加静脉营养支持(打营养针)。待肠功能逐渐回复后,您需要逐渐增加蛋白质、能量摄入,如瘦肉、鱼、鸡蛋、水果蔬菜等,但不可过饱,以免加重肠道、肝脏、心脏负担,建议少量多次。一般恢复进食的种类顺序为:
少量饮水(糖水)→ 清流 → 流质 → 半流 → 普食 (糖尿病病人需注意控制血糖和饮食)
当肠功能基本恢复后,您可以长期口服配方营养剂(医学配方营养粉,非普通奶粉)进行营养补充。
4、适当运动 -术后早期您可能还没体力,不建议下床活动。若您接受的微创手术,则鼓励您早期下床活动以加速术后康复。一般情况下,您可在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活动手脚等,待病情好转后,应尽早下床活动,扶床站立或在病房慢走等,适当的运动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诸多好处。活动时应量力而行,以个人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切口护理 - 术后医生会定期给您的伤口换药,通常术后一周进行切口拆线,早期勿清洗切口,以保持切口清洁干燥为原则。当您发现伤口发炎,出现红、肿、热、痛时,应及时联系主管医生或立即前往外科门诊处理,切不可自行换药。
6、家庭关爱 -家庭给予情感支持、理解和关心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康复期间多与家属谈心,倾诉自己的焦虑有助于术后心理、生理的双重康复。
7、后续治疗、随访 - 胃肠肿瘤手术康复后,您还需要根据术后病理进行后续治疗或复诊。请及时与您的主刀医生沟通,并结合自身康复情况进行后个体化治疗。一般来说,病理分期为III期、IV期的恶性肿瘤须要术后化疗等巩固治疗,同时术后密切复查。
上述围术期须知内容较多,但皆为每位接受胃肠手术的病人都应了解的。请您和家人耐心阅读,并与您的管床医生沟通,方能全面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努力治愈疾病。当然,凡事皆有不如意的地方,治疗也不例外。胃肠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带来副损伤,甚至导致不好的治疗结局。请您与主刀/副刀医生充分沟通,在确认手术风险的前提之下,谨慎接受手术治疗。
最后,祝您在我中心的诊治顺利,祝早日康复~~
本文是袁玉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