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姜斌 人已读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 4%~5%,且呈逐年升高趋势。 头面部为好发部位,约占 60% 以上,其次是躯干和四肢。通常根据病变深度分为表浅型(位于乳头状真皮层)、深部型(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和混合型(同时具有表浅血管瘤和深部血管瘤的特点)。根据病变发展的过程,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虽然文献报道大多数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自行消退后局部往往遗留红斑、色素改变、毛细血管扩张、萎缩性瘢痕和纤维脂肪组织赘生物,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因此,目前主张,除位于非美观部位、局限、稳定的小血管瘤外,其他血管瘤均应积极治疗而不是等待观察。
对于面积较小和位置表浅的病变,局部外用 β 受体阻滞剂,为首选治疗方法。
适应证与禁忌证
1. 适应证 全身各处(口腔黏膜、结膜除外)、各期婴幼儿血管瘤,尤其是表浅型、混合型血管瘤的表浅部分。
2. 禁忌证 (1)严重心脏疾病:心源性休克、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 Ⅱ-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者。(2)支气管哮喘、气道敏感性疾病、通气困难或 其他肺部疾病者。(3)对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过敏者。
治疗前检查
1. 询问病史:是否早产、出生时体重、母亲孕期用药史(特别是黄体酮);有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有无产伤史和出生后重症急救史。
2. 体格检查:营养状况,呼吸状况,血管瘤专科检查。
3. 辅助检查:常规心脏彩超检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辅助进行心电图检查。 ① 心率过低。 新生儿(<1 个月)少于 120 次 /min ,婴儿(1~12 个月)少于 100 次 /min , 1~3 岁幼儿少于 90 次 /min ; ② 患儿有家族史。先天性心脏病或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长 Q-T 间期、猝死),或者母亲有结缔组织病; ③ 患儿具有心律失常病史或听诊时出现心率失常。通过治疗前检查, 排除心律失常、 重度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凝血试验、胸部正侧位片、甲状腺素水平、血糖、心肌酶水平、肝功能、肾功能均不作为常规。
用药方法
市售 0.5%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每天 3 次,间隔 6~8 h 1 次(早、中、晚各 1 次),将药液滴在脱脂棉或 1~2 层纱布上(30~40 μL/cm 2),使之均匀浸湿,敷于瘤体表面,保持湿润状态 5~15 min(根据瘤体厚度和治疗反应而定)。 使用时,尽量避免药液滴入或渗入眼内或生殖道内。其他自制剂型,按医嘱使用。
用药监测:门诊用药者,嘱家长或监护人在每次用药后观察面色、呼吸和心率变化,尤其是记录用药前、后患儿安静或睡眠时的心率改变。若低于上述心率下限,需及时停药。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处理。治疗后反应: 0.5% 马来酸噻吗洛尔外用后 3 天~3 周起效, 平均起效时间为 8 d , 治疗有效率为 88.9% ,对薄的、表浅型血管瘤效果最好。 治疗后 1 个月,瘤体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颜色变淡,体积缩小,原有溃疡者渗出减少、创面缩小;用药后 3 个月,病灶变化更加明显;以后血管瘤逐渐缩小,颜色继续变浅。
停药指征:血管瘤完全或基本消失。
停药方法:根据瘤体消退程度,评估停药时间。可采取逐渐减量或减少使用频率的方式,逐渐停药。无效病例:外敷噻吗洛尔治疗无效的病例,需加服普萘洛尔或配合其他治疗。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在局部使用普萘洛尔的人皮肤体外试验证明,药物剂量在皮肤中积累的比例为 10.4%~36.6% ,只有很小剂量透过皮肤而进入血液系统 。噻吗洛尔属于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其药理作用是普萘洛尔的 4~10 倍 。 该药首先于 1978 年在美国用于治疗青光眼,且在小儿人群中的治疗具有安全性,小儿眼科医师将其作为青光眼的一线治疗药物已经超过 30 年。研究证实,局部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安全、 有效且价格便宜等优势。美国皮肤病医师协会、美国儿科医师协会将其推荐为治疗表浅型局限性婴幼儿血管瘤(面积较小)的首选用药之一 。目前观察到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心率下降、低血压、过敏、腹泻、呕吐、低血糖等,局部不良反应包括脱皮、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如果在黏膜表面或者更薄的皮肤部位以及血管瘤的溃疡区域局部给药,则可能增加药物的全身性吸收,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因此,对早产儿和低出身体重患儿,开始用药和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和心率变化 。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