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老年性耳聋应尽早佩戴助听器

发表者:孙恺 人已读

老年性耳聋应尽早佩戴助听器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损伤者约占30%,7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损伤者约占50%,75岁以上老年人中听力损伤约占70%。老人出现听力下降后,在家庭中常因听不清楚,要求别人说话重复一次又一次,造成与他人的交流会日渐减少。而为了避免与人沟通时的尴尬,一些老人慢慢地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导致孤独与郁闷。更有甚者,有的老人从此只能靠察言观色或推测去领会别人说话的意思,往往阴错阳差,家庭矛盾因此而生。

老年性聋一般在40岁左右出现症状,6070岁听力下降明显。据估计,我国老年性聋人约有50006000万。虽然扩血管药物和增加能量代谢药物对延缓老年性聋可能有帮助,但要想听力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须到医院请专科医师验配合适的助呼器,而不可未经听力测试及专业医师选配,千万不可随意购买,要像配眼镜一样,经过严格的验配才可佩戴,自行到市场购买助听器。一旦选配不恰当,会损伤原来剩余的听力,造成残余听力恶化。

验配助听器不仅需要考虑患者耳聋的性质、程度、环境及个人需要情况,还要考虑助听器本身的性质指标,试配并反复感受验配效果,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助听器。虽然助听器从外观看来差别不大,但对声音处理等技术上相差却很大,老年人验配助听器时,还应考虑因年龄的增长,听力会进一步下降,故要选择功率偏大的助听器。验配助听器,必须先进行听力测试,根据听力损伤的原因和性质,判断属于哪一种耳聋,然后选择能够补偿听力且合适的助听器。在戴助听器的第一个星期;也许不习惯听见许多久违了的声音,每天可先戴3个小时,隔一周增加2小时,直至完全习惯后才可以在需要时就戴,不需要时取下,直至能舒适地整天佩戴。这个适应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在适应过程中还需要在医生帮助下对助听器进行微调,以帮助提高听音效果。

不论哪种耳聋,经验配的助听器只要使用得当,都不会对残余听力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目前多数助听器都具有自动增益控制功能,能有效地保护残余听力。当然,老人仍然要学会保护自己,尤其要克服过度激愤,避免强噪声刺激、减少感染、保证良好的睡眠、进行有益的身体锻炼,这样才能使听力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688566973987305.jpg

孙恺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国家四级助听器验配师,广东省残疾评定医师。主要专业技术方向耳科学,硕士期间从事耳颞骨解剖研究及鼻咽癌放疗损伤机制研究。工作期间主持及参与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1项、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曾先后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对周围性面瘫、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等耳侧颅底疑难疾病的治疗深入学习。

擅长

微创耳内镜中耳炎手术,微创耳前瘘管手术,小儿鼾症微创等离子手术,腮腺良恶性肿物切除及面神经修复手术。

(1)采用微创耳内镜技术治疗中耳炎鼓膜穿孔、中耳胆脂瘤、耳硬化症、听骨链病变等,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无瘢痕、病灶清除彻底、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2)微创耳前瘘管手术在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利用微创切口和美容缝合技术,尽量减少面部瘢痕,避免术后拆线带来的不适。

(3)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或先天性胆脂瘤伴腺样体肥大,通过微创等离子手术及微创耳内镜手术一次解决多种问题,减少多次麻醉痛苦。

(4)腮腺良恶性肿物切除手术及面神经修复手术,保留面神经功能,减少面瘫风险。

专业特长:

(1)鼓膜穿孔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微创耳内镜手术

(2)先天性胆脂瘤及局限性胆脂瘤微创耳内镜手术

(3)耳硬化症及听骨链重建微创耳内镜手术

(4)微创耳前瘘管及耳周肿物手术

(5)腮腺良恶性肿物切除手术及面神经修复重建手术

(6)儿童腺样体肥大微创等离子手术

(7)突发性耳聋药物治疗及助听器验配

在耳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熟悉各种类型中耳炎、听力障碍、面神经疾病、突发性耳聋、颞骨肿瘤及侧颅底肿瘤的诊治,擅长微创耳内镜手术。微创耳内镜技术充分显露鼓室内结构,减少病灶残留的可能,避免广泛乳突骨质切除,更好保护中耳原有解剖结构,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学术任职:

(1)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科普专委会委员

(2)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耳内镜专委会委员

(3)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委员

(4)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开诊时间: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门诊四楼耳医学中心,耳科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五全天。

想了解更多关于耳科疾病及微创治疗相关内容,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孙恺医师:1.公众号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预约挂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科门诊孙恺;2.好大夫平台留言或电话咨询。

本文是孙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