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洪艳 人已读
1、莫把病原体口口相传给宝宝
人人口腔有细菌,通过唾液传疾病; 奶瓶一定要消毒,喂养陋习要纠正。
唾液是病原体传播的载体,现在有很多研究表明,龋病是可以在母婴间“传播”的,这个所谓的“传播”并不是“遗传”或“传染”,如果妈妈口腔内有多颗未经治疗的龋齿,就算还没有引起什么不适的症状,这些龋齿也都是孕育致龋菌的温床,这些特殊的病菌在日常生活接触中难免就会“传播”到宝宝的口内,那宝宝可就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看护人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播给孩子。致龋细菌越早传给孩子,孩子越易患龋病。所以看护人应注意喂养卫生,同时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莫把致病原体传播给婴幼儿。
看护人应注意以下几种行为:避免用成人的嘴巴接触宝宝的奶嘴去检测奶瓶中奶的温度。不要把勺子放到口中试温度再喂孩子。避免与宝宝嘴对嘴地亲吻。避免自己嚼碎食物后喂给宝宝,或是和宝宝共用餐具。
奶瓶等婴幼儿喂养器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否则,宝宝吃奶时会将病原体带入体内,导致腹泻、呕吐,还可能引起“鹅口疮”。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24小时内没有使用的奶瓶,仍需重新消毒,以免滋生细菌。 2.从宝宝出生就开始清洁口腔 宝宝如果没长牙,棉纱蘸水擦一擦; 吃饭后喂温开水,冲洗口腔不长“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幼,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给宝宝口腔做清洁。而且在宝宝4个月左右时,会通过牙床和舌头的触感获得相关信息传递给大脑,认识这个世界,帮助生长发育。宝宝通过口腔了解外界事物,同时也会有细菌跟着进入宝宝的口腔,所以一定要清洁好宝宝的口腔。 宝宝出生之后,即使一颗牙齿没有,家长也应该每天一次用软纱布擦洗口腔,这是一种有益的亲子互动方式,也有助于婴幼儿在早期养成清洁口腔的好习惯。 家长应该怎样给宝宝做口腔清洁呢? 对于没长牙的宝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清洁手指后包绕干净柔软的棉纱或用棉签,蘸温水轻拭宝宝的牙床和腭部,注意一定要轻,因为宝宝的牙床要比大人的娇嫩许多,每天至少清洁一次,养成清洁习惯的宝宝,未来更不容易排斥刷牙,家长也能及时发现嘴里的新情况。 具体步骤包括:预备纱布、棉签及一杯温白开水,彻底洗净双手,用纱布缠绕手指,蘸些白开水,轻轻放进宝宝嘴里,转圈轻柔擦拭干净宝宝的牙床。 牙萌出后可继续用这种方法为孩子擦洗口腔和牙齿表面。当多颗牙齿萌出后,家长可用指套刷(图1-5,图1-6)或小头儿童牙刷为孩子每天刷牙2次,并确保清洁上下颌所有的牙面,特别是接近牙龈缘的部位。美国牙医学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建议从孩子长牙的第一天起,就用儿童牙刷,加上米粒大小的儿童含氟牙膏给孩子刷牙。 此外,进食后给宝宝喂温开水,可以起到冲洗口腔的作用。 3.家长要帮助宝宝刷牙 儿童刷牙家长帮,一起护理好口腔; 牙缝残渣用牙线,彻底清洁最健康。 两岁大的孩子会主动要求自己刷牙,但父母应明白这个年龄孩子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尚未形成,还不能真正刷干净牙齿。因此,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独立刷牙,每日早晚各一次,还需要在孩子刷完后,帮孩子彻底清洁一次,尤其注意清洁牙缝隙。 帮助孩子刷牙的具体方法有多种,方法一可以让孩子仰卧,家长在孩子的面部上方,可以看到孩子口腔中的每个部位,便于为其彻底清洁;方法二是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身后,使家长和孩子朝向同一方向,对着镜子刷牙,孩子的头向后靠在家长胸前,家长用一只手托住孩子下巴,用另一只手给孩子刷牙。 乳牙完全萌出后,家长就需要开始使用牙线,清理孩子的牙齿邻面,即牙缝,因为这里是乳牙最容易长蛀牙的地方。正确使用牙线,不会增大牙缝,是安全有效的清洁口腔的方法,也可以预防龋病。可以在刷完牙后,孩子躺在沙发上,张嘴让父母帮忙使用牙线,清除牙缝中嵌塞的食物。 (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普部推荐)
本文是洪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