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强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肩关节脱位了怎么办?

发表者:吴世强 人已读

——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创伤科 吴世强

人类直立行走把负重/位移任务交给了下肢,上肢得以解放出来从事生产劳动和精细的运动等,灵活的上肢给了人类无限可能;上肢活动的基石是肩关节,肩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由“球”形的肱骨头与“盘”状的关节盂构成骨性结构,盂唇围绕关节盂边缘,并被关节囊及韧带包绕,外加肌肉保护,使我们的肩关节既能保持灵活性,又维持稳定性,达到完美的动静平衡。 因运动损伤、创伤或跌倒等破坏了“稳定”就会出现关节脱位或不稳定,1当然也有因为获得超范围的活动,自主创造瞬间半脱位或脱位等(如杂技)。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吴世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吴世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吴世强

肩关节脱位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手法得以复位,但复发率高,因为关节稳定结构的损伤或破坏导致发生反复脱位,这则需要医生进行评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必要时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稳定。下面我就肩脱位大众关心问题做些解答。

1.肩关节脱位如何发生?

多为间接暴力导致,如对抗性运动-篮球、足球、跌倒外伤等,受伤时上肢过度外展外旋后伸,使肩关节处于极度活度角度,间接力量杠杆或直接力量的传导致肱骨头突破撕裂盂唇关节囊及韧带发生脱位;95%是前方脱位,97%发生前下方盂唇关节囊撕裂。另因对抗性运动或作业的慢性反复微损伤导致关节不稳定。韧带松弛者反复损伤容易导致多方向不稳定。3

2.我肩关节脱位了怎么办?

发生肩关节脱位,多数可以通过医生手法给予复位,少数需要再麻醉下才能复位,极少需要切开复位;但关节复位了并不等于“治愈”,撕裂的盂唇关节囊需要愈合,合并有骨折需进一步处理,建议找专科医生给予恰当的治疗方案,并评估再次脱位的风险。4

3.青少年第一次脱位后,保守治疗再脱位几率多大?

青少年肩脱位复位后,经过保守治疗康复返回运动发生再脱位的几率37%-90%,再脱位率与保守治疗康复情况、年龄、运动或工作类型、性别等相关。

3.肩关节反复脱位可以不治疗吗?

对于病理性的反复脱位,建议治疗,因为关节反复脱位说明存在不稳定因素,即关节的稳定结构受到破坏,影响活动和日常工作,且每次脱位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都有摩擦撞击,肩关节慢性反复损伤、破坏,骨等结构反复磨损,容易出现肩疼痛、关节炎等。

4.如何评估肩关节脱位?

外伤史、诱发脱位的姿势、脱位次数等对医生了解您肩关节状态很有用,结合详细查体评估你的肩关节不稳定程度,韧带松弛情况;并通过普通X线、CT、磁共振评估肩关节骨形态结构、损伤程度、盂唇关节囊及韧带撕裂情况、肌腱损伤等。医生汇总了你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5

5.肩关节脱位治疗的方式?

治疗方法有

①保守治疗,脱位急性期休息消肿、减轻炎症反应疼痛等,后续通过规范的专业康复锻炼,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协调性活动稳定,防止发生脱位;

②手术有关节镜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分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A软组织手术:关节镜微创手术修复撕裂的盂唇关节囊韧带等,或骨折复位固定;有的肱骨头骨缺损(Hill-Sachs lesion)需要肌腱填充(Remplissage)。B骨性手术:对于发生关节盂骨缺损大于20%的患者,就要考虑行骨重建手术,如Bristow Latarjet喙突移植等,盂骨缺损>30% 可选择髂骨块移植重建关节盂的宽度。 6

6.保守治疗的效果如何?

保守治疗效果与年龄、运动程度、韧带松弛等相关。老年人通过保守治疗不容易发生再脱位;年轻及运动活跃的患者发生再脱位率高,Crall的研究发现<20岁的年轻运动患者保守治疗与关节镜手术比较发生再脱位率达到96%,因此对于年轻的运动爱好者倾向微创关节镜手术治疗;7

4.手术后还能恢复到之前的运动或者劳动吗?

肩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有微创关节镜和开放手术,两种都被证实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多数患者术后4-6个月可以恢复之前的运动或者劳动,即使国际竞技运动员康复后也可返回比赛,只有小部分觉得肩还是不强壮。8

作者简介:吴世强,副主任医师,擅长肩关节、膝关节疾病的诊治;曾在美国骨科排名第四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学校运动医学及肩关节中心做访问学者1年,并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关节矫形外科、运动损伤科进修;日本奈良医科大学附属病院学习足踝外科。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门诊5楼外科诊室;

参考文献

1.Leroux T, Wasserstein D, Veillette C, et al.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requiring closed reduction in Ontario, Canada. Am J Sports Med. 2014;42:442–50.

2. Gerber C, Nyffeler RW. Classification of glenohumeral joint instabili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400:65–76.

3. Atef A, El-Tantawy A, Gad H, Hefeda M. Prevalence of associated injuries after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Int Orthop. 2016;40(3):519–24. https://doi.org/10.1007/s00264-015-2862-z. Epub 2015 Jul 2.

4. Provencher MT, Ghodadra N, Romeo AA. Arthroscopic management of anterior instability: pearls, pitfalls, and lessons learned. Orthop Clin North Am. 2010;41(3):325–37.

5. Gerber C, Ganz R. Clinical assessment of in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rawer tests. J Bone Joint Surg Br. 1984;66:551–6.

6. Provencher MT, Bhatia S, Ghodadra NS, et al. Recurrent shoulder instability: current concepts for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lenoid bone los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0;92(2):133–51.

7. Crall TS, Bishop JA, Guttman D,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primary arthroscopic stabilization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first-time anterior glenohumeral dislocations. Arthroscopy. 2012;28(12):1755–65.

8. Plath JE, Feucht MJ, Saier T, et al. Sporting activity after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for chronic glenohumeral instability. Arthroscopy. 2015;31:1996-2003.

注:此文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肩脱位建议医生面诊。


本文是吴世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