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钟盛兰
钟盛兰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肛肠科

中医小课堂——中医话端午习俗

1439人已读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一般在夏至前后,夏至预示着炎热夏天的到来。

根据阴阳术数,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阴邪衰弱,这一天是夏季时令中驱邪、祛病防疫的吉祥日子。又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熏艾、喝雄黄酒等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是他们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这可能也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黄帝内经》有夏三月的养生方法,提到宜晚睡早起,不要厌倦这长日,使志意静安无怒,使神光充盈明秀,使阳气开通宣泄。因此,在端午之时赛龙舟、踏百草等活动,都是鼓励人们不要躲避阳光,需要适当运动,通过出汗使人体阳气宣通,郁热湿邪随汗外泄。

中医讲的是疏通,引导,调和,不以邪为敌而歼灭之,多从汗、从吐泻之径,为邪建立排出人体的通路。所以说,中医更是一种哲学,是安身立命的道理。

虽然各地过端午的习俗有所不同,但吃粽子都是一样的。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由竹叶包裹糯米蒸熟而成。糯米在《本草纲目》中称为“稻”,性温,能行营卫中血积,益气止泻,补中益气,但“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宜忌之”。糯米偏黏腻,难消化,容易阻气,但由芳香清凉之味的竹叶包裹蒸煮后,既可降糯米温热之性,又能解糯米黏腻之味,带着竹子中通之性,提升了粽子的口感,也促进了在机体内的消化吸收。还有南方少数民族喜欢吃的竹筒饭,将米放进竹筒内一起蒸熟,也是通过竹筒芳香醒脾,清凉之气,既能增强人体对米饭的消化吸收,又能解暑驱热,成为南方暑热之地人民喜爱的饮食方式。可见,中医的医理就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学点中医,对防病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告诫,进入暑期,人体脾胃就像山洞,外热内寒,所以不可贪凉嗜冷饮,否则损伤了脾胃阳气,进入秋冬季就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消化道问题可是会诱发肛门疾病的呦,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胃肠道,吃好,拉好,睡好,身体好!


钟盛兰
钟盛兰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中医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