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致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胃息肉需要切除吗?

发表者:杨勇致 人已读

胃息肉是否需要切除,我们最关注的两个因素是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病理类型决定的胃息肉癌变风险大小,另外,根据内镜下大小形态也有一定的影响因素。

1. 息肉大小:

胃息肉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


2. 病理类型:

主要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少见分型。其中,文献报道,70%-90%的胃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

可能与长期(至少1年以上)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耐信、奥美拉唑等)有关,癌变风险较低,有研究显示其癌变率<1%。散发、直径<1cm者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者,建议内镜下切除。


(2)增生性息肉:

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较低,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几率约为5-19%。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会增加,所以大多国家指南推荐对直径>0.5cm者进行内镜下切除。


(3)腺瘤性息肉:

是癌变风险较高的病理类型,特别是直径>2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癌变率可达28-40%。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3-26%,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存在一定相关性。所有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均建议内镜下切除,通常建议术后1年进行内镜复查,监测3-5年。其切除术后的复发率约为2.6%。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胃息肉的癌变风险是较低的,仅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偏高,部分可能在治疗胃炎或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就自行消失了。所以当检出胃息肉时,请您千万不必过分紧张和担心,也没有必要强行要求反复的复查胃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