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莹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慢性胃炎浅识——记老中医胃黏膜萎缩或肠化逆转术

发表者:付莹坤 人已读

慢性胃炎浅识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诊治,主要是根据症状归入“胃胀”或“痞”的范围;因此病以纳食后胃部胀满为主症,很少作痛而不同于胃脘痛,由于常易兼见胁肋胀满,故亦称之为“肝胃气”,此一病名表示病位在胃,病变主要在气而与情绪有一定关系。当然,由胃可以及脾,由气可以及血,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数有便溏或先硬后溏症状,就是脾运不健见证,胁肋胀满或情绪变动时症情加重,就是肝失条达见证;由此可以将本病病机放宽到气血、胃肝脾的范围,影响到肾是极少的;而由于脾胃不健,水湿失化,可有湿食、痰郁等邪实兼证,则为本病患者中所常见。

引起本病最主要的因素是饮食失宜,暴饮暴食是一类,过食辛辣、生冷、油腻又是一类,其间以酒、辣引起者更为多见,部分病例可因一次酗酒食辣而罹病。情志问题于本病,大多为已经患病、复因情志变易而加重或复发,但当恚怒或焦虑之时进食,此时脾胃运化之机紊乱,虽辛辣、生冷、油腻不甚,亦可发病,此情尤易见于女性患者。

本病的治疗,自患者要求言,是消除胀满能进食舒畅;自病机计,应以和胃理气为基本治则并贯穿全程。其间变化:兼见痰湿而苔滑润或腻者,应参化痰湿;兼见食滞苔厚或燥黄者,应参消导;兼见脾虚便溏苔少、应参健脾;兼见肝气横逆、胁胀神烦易怒者,视其偏热则清疏,偏郁则参辛开,偏于虚亢则参养,至于因脾胃之虚而肝来侮者,则健脾即可。此病后期可见以虚为主之象,证之临床所见,气虚者较多于阴虚,不应执胃阴虚之见而漫投滋柔;笔者沙参、麦冬、生地、石斛之属,于胃阴虚者,自可因酸甘化阴而收治效,然须有舌红无苔为据,而六君子之于脾胃气虚,更有好效。

胃镜检查及活检概率中,本病初期多为胃黏膜浅表性炎症,渐次向黏膜萎缩发展,此种黏膜炎症与萎缩互见情况,为期可由几个月到持续十几年以上,迨至萎缩比例渐次增大到占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时,则胃酸比例亦渐次减少,黏膜萎缩愈增,胃酸愈少,两者几成同步反比,个别患者可见无酸;病理活检见到的胃黏膜肠化或增生,多在黏膜萎缩较久后出现,现代医学中提到“恶化”之说是指此类病理的继续发展;此种由炎症萎缩一肠化的过程,是慢性胃炎的整个病理发展过程,所以如何消除炎症,恢复黏膜萎缩,以至肠化的逆转,是治疗本病时病理方

面的要求,此点如何与中医药结合?笔者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慢性胃炎之炎,与感染性炎症有别,后者菌类作用大,前者理化性多。胃黏膜炎症多为食物滋味刺激,引起肿胀以至随时间推移而形成萎缩,此种炎症并非杀菌消炎药所能解除,而应以通调黏膜之气血求其功能加强而消除炎变近年来有幽门螺杆菌作为慢性胃炎与溃疡病发病因素之说,笔者以为其能引起发病,必然有控制此菌繁殖机制之人体免疫功能的变易存在;否则有此菌而不发病,有此病而无此菌的现象就难于解释;运用中医学中的气血学说处理免疫功能变易,以通调、强化脾胃气机、扶正祛邪的办法,才能将此类炎症解决得更好。

胃黏膜的萎缩,起始固然由于炎症影响了黏膜细胞的正常功能,但迨其萎缩,必然有自身营养不良的机制存在。因此,恢复其营养供应,

就是消除萎缩的方法之一,中医学中的气血学识,于此仍是正治;使胃的气血充足和通调,笔者认为归芍六君子不失为良方。胃黏膜的肠化,是萎缩的发展,也是一种替代,所以能形成替代,是气化混乱,不能生化万物而错位,所以同样可用益气、理气为主的方药来诊治。

慢性胃炎中缺酸的问题:中医学中以吐酸、嘈杂为酸的表现,此一症状在本病夹有湿热、食滞时仍可见到,此系湿郁、热郁、食郁而来,所以早期慢性胃炎中并非一概缺酸,只是此种酸象为胃被迫性所产生治疗上除其造成因素就可解除,用制酸药不是正治。发展到胃黏膜萎缩后酸才相应减少,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在见到胃阴不足证时仍有嘈杂现象,此是肝之虚热引起,亦称“火嘈”,并非酸多而是液少,养胃药中参用白芍、黄连,起育阴、柔肝、泻火之用即可,不应用吴茱萸、瓦楞等药止酸。

无论胃黏膜萎缩或肠化,或胃酸缺乏,运用中医药治疗均是可以逆转的;但患者应做到情绪愉快及饮食适宜来配合治疗,因为此两种情况既是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又是尔后反复发作的诱因。饮食失宜之害,在于辛辣、生冷、油腻、硬物之直接损害胃黏膜,引起充血水肿、导致黏膜萎缩,《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五味太过的致病描述是“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并且认为治疗正确而病不愈是与饮食有关的,说“不治王而然者”是因“不治五味属也”,意思在指没有调整好饮食。情绪过激之害在于降低机体本身功能,影响其抗病抑菌的正常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自身修复作用。中医学历来认为恚怒伤肝,忧思伤脾,肝脾间本有相克关系,所以肝旺则克脾,脾(胃)虚则肝来侮,因而情绪激动后引起脾胃发病为临床所常见,证之现在情绪影响免疫功能之说,可见调节情志的重要性。


就诊提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出诊时间:周二下午老年科,建议提前3-6天广安门医院啊APP或广安门医院公众号预约就诊)、医学博士。先后获得心血管专业硕士,内分泌专业博士学位。热衷于“平脉辨证”的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传承孟河医派传统脉法,重视脉诊在中医诊断及方药运用方面的指导作用,以脉测证,凭脉用药。在研习古代中医经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一批现代著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对运用中医思维,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于协和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临床衷中参西。兼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分泌分会理事。参编《名中医方药传真》、《100首中成药临床临床巧用与解说》等著作。治疗不局限于“人的病”而是专注于治“病的人”,所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疼痛类疾病、胃肠病、咳喘等肺系疾病、鼻炎咽炎等五官科疾病;失眠、头晕、汗证、耳鸣、反复口腔溃疡等常见不适。


本文是付莹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