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正确认识帕金森病?
帕金森究竟是什么鬼?
帕金森病(PD)又名震颤麻痹,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发病的平均年龄55岁,多见于60岁以后,40岁以前相对少见。5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患病人数的90%以上,慢性进行性进展,5~8年后约半数患者需要帮助。P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年龄老化、环境毒素的接触以及遗传易感性等综合因素相关。
帕金森的症状有哪些?
帕金森病呈隐袭性发病,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且存在个体差异,首发症状依次为静止性震颤、强直或动作缓慢、动作笨拙和(或)写字障碍、步态障碍、肌痛痉挛和疼痛、抑郁和焦虑等、语言障碍(3.8%)、全身乏力和肌无力。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一般而言,从发病至诊断时间平均2.5年。
常见的运动症状概括为三个字——“抖、僵、慢、姿”。抖是指手、胳膊、小腿、面部和下颌不由自主地抖动,通俗点讲就是手抖、脚抖、嘴巴抖,这种抖静止的时候明显,紧张的时候加重,活动时反而有所减轻。僵是指肌肉变得紧绷,面部表情减少,四肢活动的时候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坐下后不能起立,卧床时不能自行翻身。慢是指动作缓慢,在日常生活中刷牙洗脸、穿衣脱鞋、系鞋带纽扣等动作变慢,写字越写越小。姿是姿势步态障碍,在疾病的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变小或消失,下肢拖曳。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冻结”现象。有时走路无法迈开脚步,小碎步且越走越快,称为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劳累感、焦虑抑郁、失眠、便秘、流涎、精神症状、发汗异常、痴呆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正确面对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理疗、康复和日常生活调整和外科手术等,不应强调单一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需依据病情个体化,选择抗帕金森病药物,用药剂量应该以产生满意疗效的最小剂量,即“剂量滴定”,以避免药物副作用,必要时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应当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适当的进行康复锻炼,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饮食方面应注意多样性,包括谷类、蔬菜瓜果类、奶类或豆类等,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通常每天吃300~500克谷类食物,300克的蔬菜和l~2只中等大小的水果。每天喝6~8杯水,防止便秘的发生,还可缓解用引起的口干、口渴、眼干的症状。经常吃奶类和豆类,对于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每天一杯牛奶或酸奶是补充钙质的极好方法。但是牛奶中蛋白质成分可能对左旋多巴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影响白天的用药疗效,建议将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饮用。注意进餐和服药间隔。通常服用左旋多巴空腹服用,以便药物能更好的吸收。限量吃肉类,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
迄今为止,现有的医疗技术暂不能根治帕金森病,因而对患者的治疗,需减轻病痛、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帕金森患者一个幸福的未来!
感谢共同作者:宝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娟副主任医师
本文是郑小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