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疫情高峰虽过,心理的创伤却才刚刚开始……

发表者:胡长春 人已读

近日,疫情基本进入收尾状态,但是疫情相关的严重心理问题则刚刚开始,前期的恐慌已经逐渐适应,急性应激状态目前也处于尾声,现在需要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这是一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创伤。

正如芳芳封城日记提到“武汉人恐怕还要过一道坎。那就是疫情过后,将有几千人家同时办丧事,那将又是一次巨大的集体性的创痛。”目前由于忙于应对疫情,大家都仍处于应激状态中,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在应激状态之后出现。疫情结束之后,很多人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在遭遇异乎寻常的威胁或灾难后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造成这种心灵创伤的应激通常指严重的自然灾害、残酷的战争经历、肉体酷刑或被强奸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有时出现在三个月以内,但有时可能出现在创伤事件发生一年以后。

PTSD最初是用来描述退伍军人、战俘以及集中营的幸存者在经历战争创伤事件之后的一系列后果,后来也用来描述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受害者的一些列应激症状。在美国因为越南战争和9.11事件被大众认识,在我国因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PTSD逐渐被大众熟悉。

疫情结束之后,人们出现的PTSD症状可能会出现这三类表现:

1

创伤反复体验

疫情结束以后,有的人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的情境,并随之产生当时所伴发在各种情感,有的人会出现噩梦。例如在疫情中痊愈的患者、患者家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都可能在睡梦中反复回放自己在患病或救治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创伤性事件,让自己重新体验与疫情相关的的恐惧和痛苦感受,不断回忆创伤性事件的相关情景。

2

持续性回避

在疫情中遭遇创伤性事件后,很多人很难马上恢复到正常生活,他们会刻意回避社交,减少与他人的交流,情感变得冷漠,甚至一部分人还会出现记忆力丧失(比如有意遗忘创伤事件)自发的拒绝回忆在疫情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的内容,拒绝参与疫情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活动。

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在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比如被治愈的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或医护人员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他们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看到口罩就睹物生情,产生自发的回避性行为。

3

认知和情绪层面的消极改变

在疫情中经历创伤性事件后,个体对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情绪产生了消极的改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否认、情感麻痹或情感痛苦的现象。

比如在疫情结束后即使被治愈了,却仍然持有悲观消极的情绪,或对与疫情有关的事物过度恐惧,以及对曾经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谈等。因为疫情失去亲人的个体,可能会否认亲人过世这一事实,或者会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亲人,医生可能产生对没能治愈的患者的过度自责,难以重新面对工作。这些认知和情绪上的消极变化,会对人们在疫情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

4

警觉性增高

在疫情中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创伤性抢救亲人离世的个体可能会如同惊弓之鸟。例如,已康复的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信息保持高度警惕,或者有些人提到肺炎就会产生愤怒情绪。在高度警惕时,个体通常会伴随身体机能的高度唤醒,如紧张、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的情况。

除了这些典型的表现,还常常伴发一些其他的精神障碍,PTSD患者共病抑郁症占30%~36%,强迫症占15%,惊恐障碍占10%~13%,在有治疗要求的患者中有60%~80%合并酒精或药物依赖。

哪些人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是普遍的,无论是身处抗疫一线的医生,还是正在被救治的患者,或是牵挂着他们的家属都有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亲人去世的家庭,可能性更大。

他们亲身经历新冠肺炎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失去亲人的家属,他们没有在亲人生病时床前尽孝,更没有跟遗体告别(为防传染,尸体立即活化封存),这种创伤怎么修复都有疤痕,后续的心理干预都是必须的。

每天面临疫情现场最近的医护人员、感染患者和患者家属更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群体,他们每天都有可能目睹经历自己的同事或自己亲手参与救治的患者或自己的亲友因病入院,甚至因病离世。

以前的心理学家认为,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只能发生在亲身经历过创伤的人身上,但现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会产生一种替代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出现问题。我们每天都受到疫情的最新进展等诸多消息的冲击。在这铺天盖地的消息面前,大多数人心中或多或少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最近在门诊就发现有患者不敢任何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包括手机和电视,犹如惊弓之鸟,这就是替代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疫情的防控逐渐进入收尾之战,另一场无形的心理防疫之战则刚刚拉开序幕,如何及时做好疫情之后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咨询工作,也许是在当今严峻的疫情形势面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多年的时间方能抚平大家尤其是武汉人民和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

本文是胡长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