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成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传承经典扬中医 活用经方疗免疫

发表者:温成平 人已读

——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温成平教授专访

□裴元正 朱寅 整理

摘于 2012.8.3《青年时报》


●背景

炎炎夏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15号楼,记者有幸见证了感人一幕:经过杭州经典中医研究院张院长和曹主任的“数顾茅庐”,温成平教授终于接受了出任经典研究院学术顾问的邀请。研究院的领导们显得格外激动与高兴,记者随即开始了现场采访。


时报健康:曹主任您好,据我了解您也是一位中医界颇有名望的经方临床专家,为什么还要一再推荐和邀请温教授来担任学术顾问一职呢?

曹主任:温教授是我一直所敬仰的良师学长,在全国中医经典与临床免疫病研究领域享誉甚高,很早就担任过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临床经典课程组成)的教研室主任,能通讲三门临床经典课程,擅长活用经方来治疗免疫病,主编有《现代疑难病经方验案评析》等著作。我印象中他晋升中医学教授的年龄在全国中医学界属于最年轻的,他是我国新一代中医实力派的代表,正是因为温教授在中医经典临床、教学及科研方面的深厚造诣,所以我向经典中医研究院特别推荐了温教授。

时报健康:原来温教授在中医界有传奇色彩的,瞧您年富力强,不愧为新一代名中医的代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中医爱好者,常听说中医经典很有用但却又最难学。您能否向大家推荐一下哪些必读的经典?如何才能学好?

温教授:我先对曹主任的讲话作点纠正,其实中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吸收自身或相关学科的营养后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存在最年轻的教授一说。现在其实我已经显老了,以后会有更多年轻的教授、专家出现的。

中医发展两千年多年,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其中以四大经典为代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医的奠基之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张仲景在汉末所著,前者是关于外感热病的巨著,后者是内伤杂病的专著,也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记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子称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方”;《温病条辨》著于清代,为传染病之圭臬。我认为,以上四大经典的理论方药知识对中医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学好经典没有捷径可走,除了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功底和中医悟性之外,就是要反复阅读、联系实际、勤于实践。当然,一个好的导师和团队,对你的成长帮助是很大的。比如我就很幸运,和现在研究生只有一位导师不同,当年我的博士导师就有两位,是现任的校长范永升教授和已故的李学铭主任医师,两位都是国家级名中医,医德高尚,医技高超。范老师善于用经方来治疗免疫风湿病;李老师则精于用《黄帝内经》理论来治疗免疫肾病。正是他们的谆谆教导,才有了我的今天。


时报健康:听起来要学好中医经典是要下苦工夫的,难怪说中医成才难。但我一直有个疑问,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古老的中医经典里没有记载的新疾病,又如何应用经典中医理论方药来治疗治好现代新发病种呢?


温教授:这就需要传承与创新相融合,将经典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来开拓临床思路,活用经方。

比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它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前期出现身体消瘦、胃口减少、皮肤瘙痒、中低度发热等症状。淋巴瘤比较特殊,由于淋巴系统遍布全身,不能手术切除,只能通过化疗杀死癌细胞,但普遍对化疗的副反应较大,最近一个叫美罗华(Rituxan)的常用药就因会诱发脑白质症而受到了美国FDA的警告。我曾有个金华的病人,他的反应就很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不想吃饭,掉头发,头晕头痛,晚上睡不着,口腔溃疡,几个疗程下来就吃不消了,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指数大幅下降。我给他用了《金匮要略》里一张著名的方子:猪苓汤,七帖以后各种病症大为改善。它有养阴清热利水的作用,对于恶心呕吐、胃口不开、头晕、口干等方面有特别好的疗效。而且猪苓汤不但能升高白细胞,对免疫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又比如说像最近常发的“空调病”相关的暑天感冒,在古代是没有的。如果简单套用古代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或者使用现代制剂双黄连口服液、清热灵颗粒都不对症,甚至本来五天七天就能好的病,要拖上两三个星期。但我们可以参照《温病条辨》的理论,使用新加香薷饮,或者用藿香正气水,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时报健康:您是全国著名的免疫病专家,请问免疫系统性疾病有什么共性的临床表现吗?中医经典理论方药治疗免疫性疾病有什么优势?

温教授:临床上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形体消瘦、皮肤斑疹瘙痒、黏膜溃疡、关节肿痛、口眼干燥、脱发及淋巴结肿大等,都要警惕是否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免疫性疾病包括免疫功能亢进为主的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现有100多种疾病,像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湿、银屑病、湿疹、荨麻疹、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等都属于免疫性疾病。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免疫性疾病在国际医学界仍然被认为不可根治的,西医主要靠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或者大剂量使用容易引发感染、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身或股骨头坏死、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毒副作用。我们从经典里提炼出的辨治思维,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对病人整体调节,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能减轻或避免激素等西药的毒副作用。

举复发性口腔溃疡为例,可以单独发病,也可见于白塞氏病或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种。这不是什么绝症,但病人很痛苦,饭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金匮要略》里面就有张非常好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关于这张方子,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汉朝末年,很多人有口腔溃疡,严重的还伴有眼睑溃疡,甚至生殖器膜溃疡,治疗起来非常非常棘手。当时科学不发达,不知道这个病实际是免疫系统出了毛病,因为溃疡出现在生殖器上,就取名“狐惑病”,误以为与“狐狸”精附身有关。

中医经典治疗思路是把人当成一个整体,认为口腔溃疡病根并不是在口腔上,而是胃热脾寒所致。甘草泻心汤扶正祛邪并重,最主要的一味药是生甘草,剂量要大,15-30克,取其清热解毒的作用,搭配黄芩、黄连、人参、红枣、半夏、干姜,寒温并用。该方剂量配伍恰当的话,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百用百验。

时报健康:您刚才还提到了湿疹、荨麻疹和银屑病等免疫皮肤病,现在似乎发病率很高,长期吃西药也难以根治,可以传授一些您在临床上的心得吗?

温教授:其实对于皮肤病的治疗,经典中医一直提倡内服外治相结合,如《金匮要略》中除了口服治疗外,就有用苦参汤洗、雄黄熏和黄连粉敷来治疗皮肤疾病等记载。我对绝大多数皮肤斑疹、瘙痒,也都会结合外用药来治疗,效果不错,现在已经获得两个国家专利。

针对湿疹、荨麻疹等病因,传统中医认为多与“脾虚湿困”、“血虚生风”等因素有关。我们分析了现代临床特征,发现除了患者的体质因素和遗传素质之外,其实还与当今的环境污染、食物毒素有关,工作压力和精神因素等则会加重病情。所以在临床我往往会根据不同个体表现,结合疏风解毒、运脾解毒和疏肝解郁等思路来治疗。比如有很多小儿湿疹,我在叮嘱家属要少让小孩吃辛辣、滋腻之品的同时,往往会在处方中加入枳术汤、苏叶、薄荷等运脾解毒之药,对巩固病情很有帮助。对于一些月经前、考试前皮疹加重的患者,我则喜欢在处方中加入甘麦大枣汤和郁金、玫瑰花、合欢皮等解郁安神之药,特别对有利于解除夜间皮肤瘙痒。

又比如银屑病,是一种颇为棘手的免疫性皮肤病,西医主要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短期疗效还可以,但容易复发且副作用多。我在急性期多用温病学中的犀角地黄汤和清瘟败毒饮来治疗,凉血散瘀解毒,起效很快,且副作用少。

其实对于免疫性皮肤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康复,心理、饮食和生活方面的调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般都会鼓励病人树立必胜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

还需要一提的,就是切忌盲目进补。我曾有个银屑病的病人,经过治疗后皮疹都已经消失了,但冬天看到人家都在吃膏方,她也去吃点补补,导致病情加重。这是因为她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过于活跃导致疾病,若滥用补品,盲目提高原本就亢进的免疫功能,会让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张院长:温教授刚才的话,我感触很深,我朋友中企业高管、老板很多,常打电话叫我帮助购买野山参、海马、虫草之类,其实有些体质并不适合吃,吃了反而容易滋生身体新的麻烦。所以,现在我都会鼓励他们先来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哎,现在老百姓科学养生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

时报健康:对了,张院长,杭州经典中医研究院在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有什么特色,可以介绍一下吗?

张院长: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保护伞,而中医经典是核心中的精华。杭州经典中医研究院的办院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经典理论、研究经典精髓、运用经典方剂、开发经典新药,造福于人类社会。秉着“传承与创新”精神,研究院荟萃了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临床专家,致力于经典著作和名家医派的学术思想梳理与传承、现代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医文化挖掘与传播等工作。研究院目前建有医学部、药学部、生命科学部和中医文化部等机构。在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比如在我们的门诊部,就要求每个医生都要学习经典,经常召开读书会、研讨会,培养大家爱用经方的习惯,提高大家活用经方的能力。当然,我们的技术力量还有待不断加强,所以特别需要温教授这样的经典中医专家莅临指导。

时报健康:今天采访下来我也受益匪浅,看来经典在中医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最后问温教授一个问题,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此重视1800多年前的经典真有必要吗?

温教授:非常必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就提出,要学好中医就得“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排第一位的就是读经典。中医经典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今天将会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中药大幅涨价的环境下,中医界要更加注重研究和运用经方,发挥其药少效专的优势,既能节约资源,又能提高疗效。

现在杭州经典中医研究院能够从公益性质上承担中医经典的研究,挖掘经典精华并将之运用到临床上,也是我们中医学术界非常想做的一件事情。

重视经典是必须的,放弃经典永远学不好中医。探求出一个疗效好、副作用少又经济实惠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医生的永远追求。

本文是温成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