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伊铁忠 人已读
子宫肉瘤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殖道肉瘤,其发病率低,较罕见,我国子宫肉瘤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0.83%-2.25%,国外占3%-5%。子宫肉瘤主要有3 种亚型,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苗勒管混合瘤(也称子宫癌肉瘤)。子宫肉瘤多发生在40-60岁,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易远处转移,术后复发率高,5年存活率为20%-30%。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还有放疗、化疗、激素治疗及其联合治疗。近年,子宫肉瘤发病率有所升高。近两个月内妇科腔镜病房4例子宫肉瘤病例总结如下。
病例1,女,47岁。体检发现“子宫肿物”两年入院。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可见少量黄色分泌物,有异味,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体前位,增大如鸭卵大小,质韧,表面凹凸不平,可及多个质硬瘤结节,无压痛,子宫活动度尚可,双附件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直肠窝少量积液。术中探查子宫后壁见一直径约6cm质软肿块略突出子宫表面,前壁见一枚直径约4cm质软肿块突出浆膜下,包膜均完整,前壁峡部肌壁间可扪及一枚直径约1cm质软肿块。行腹式子宫肌瘤核除术发现标本质脆,剖面黄色,鱼肉状,将标本送术中冰冻病理,回报:(子宫)梭形细胞肿瘤,考虑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可能性大。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后,患者及家属要求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平滑肌瘤。
病例2,女,42岁。月经量增多伴尿频三年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颈柱状,内口略增生,举痛阴性,宫体前位,新生儿头大小,表面凹凸不平,常硬,活动度正常,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多发肌瘤,盆腔积液。术中探查见子宫增大,表面凹凸不平,4枚肌瘤结节,最大位于子宫后壁,约手拳大小,质中,双附件未见异常,无腹水。行腹式子宫肌瘤核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梭形细胞肿瘤,不能除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建议免疫组化与辅助诊断。
病例3,女,38岁。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一年余入院。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体前位,常大,常硬,前壁可触及一包块,边界清,质软,轻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囊肿(子宫肌瘤囊性变不排除)。术中探查见子宫体稍大,子宫前壁膨出,直径约3cm,质软,双侧附件外观正常。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肌瘤质软,囊性变。术后病理回报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行腹式子宫全切术+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二次术后病理未见异常。于外院行化疗治疗。
病例4,女,38岁。经量增多半年入院。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穹窿未及触痛及结节,宫体后位,前壁可扪及一直径约6cm包块,活动度正常,无压痛,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妇科彩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盆腔积液(少量)。术中探查见子宫体增大,子宫前壁膨出,质中;后壁突出直径约1cm结节,质中。双侧附件外观正常。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核除术,前壁肌瘤直径约6cm。肌瘤切面呈漩涡状。术后病理回报:(送检子宫肌瘤)梭形细胞弥漫分布,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15/10HPF,并见小灶坏死,符合平滑肌肉瘤。
总结:子宫肉瘤无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与其他生殖道肿瘤有许多类似之处,且发病率低,易被忽视,欲提高术前诊断率,必须予以重视;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尤其是绝经后子宫肌瘤患者,应考虑有肉瘤变的可能;宫颈赘生物、诊刮,或子宫切除标本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肉瘤后需进一步综合治疗。子宫肉瘤患者年龄多40-60岁,但亦可发生于更年轻女性。单发肌瘤及多发肌瘤均有子宫肉瘤可能,均需重视。
张晓蕾 佐玲玲整理
本文是伊铁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