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造影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该技术目前在中国神经疾病诊治领域里尚属较新技术,许多同行可能还不甚了解,今天我就DSA基础简要的介绍一下:DSA因其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已成为掌握脑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动脉瘤等情况的金标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科学和规范的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可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内容有以下四点:
一、适应症与相对禁忌症:
(一)适应症:
1、颅内血管性病变
(1)出血性病变: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
(2)缺血性病变: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烟雾病。
2、颅内肿瘤 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
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
(二)禁忌症:
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
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
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证)。
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证)。
二、操作步骤:
(一)术期准备:
1、住院: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
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代危险性与可能发生的术后并发症,常规化验,凝血Rt及肝肾功能等。
3、器材准备: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
(2)穿刺针。
(3)引导导丝。
(4)导管鞘。
(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的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
(6)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
(7)加压输液袋。
(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的计量:
颈总动脉——8ml/s 总量 12ml
颈内动脉——6ml/s 总量 9ml
颈外动脉——3ml/s 总量 5ml
椎 动 脉——5ml/s 总量 7ml
(二)术中注意事项:
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
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
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的三通连接管。
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
(三)术后注意事项:
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瞳孔、神经系统体征。
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
3、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
4、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
5、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
6、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
三、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
2、会阴部消毒。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
3、铺无菌单。
4、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做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
5、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采用Seldinger改良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管回抽见动脉血,确定无误后,将动脉加压输液管连接在导管鞘侧壁三通连接管,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用无菌胶布固定导管鞘。
6、在电脑屏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首先造影主动脉弓(图1),然后采用“定向旋转”手法,分别将导管插入左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最后由锁骨下动脉插入分别对双侧椎动脉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两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选择性血管造影。
7、完成造影后,左手示、中、环三指摸准穿刺点上下,在右手拔出导管鞘的同时,左手紧紧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持续15~20min,松开压迫见穿刺点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外加沙袋压迫局部。持续6~8h。
四、手术后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后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AVF)。
2、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管打结、折曲。
3、颅内并发症。脑血栓,脑血管痉挛,空气栓塞(加压输液进入),颅内出血。
4、造影剂过敏。
本文是万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