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华 三甲
刘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戴庄医院 精神三科

精神刺激与精神异常

8971人已读

没有赵本山的春晚似乎有些遗憾,但赵本山的电视剧在电视台的热播也使人对这位小品王不能忘怀,他主演的《刘老根》我看了多遍,其中有一个情节使我联想到精神病的问题:农民企业家刘老根的钱被骗走后,山庄被查封,刘老根由于急火攻心,发了疯,每天用一把大剪子在身边剪来剪去。还有电视剧《马大帅》中,被骗走了钱的范德彪每天都神叨叨的,疯疯癫癫,脑子不清楚。刘老根和范德彪的精神异常都是“钱被骗了”这精神刺激造成的。

在不良的生活事件刺激下,人会出现精神失常,轻则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茫然发呆、失眠、全身不适;重则出现兴奋冲动、胡言乱语,甚至产生幻觉、伤人毁物等。所以,很多人会有这种认识--精神刺激直接导致了精神病的发生。其实,精神刺激与精神病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精神异常是精神刺激直接造成的,以失恋为例,对于失恋者产生的一般心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心因性反应等,失恋这一精神刺激是直接病因,没有精神刺激就不会发生这些精神障碍,而且精神刺激一旦消除,精神症状就会好转,很快痊愈。另一种精神异常则是与精神刺激关系不大,精神刺激只是其发病的诱因之一。例如,一男青年近来无故出现孤僻少语、发呆、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不能坚持工作,女友失望之余离他而去,不久男青年出现明显的精神失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人认为是失恋导致了精神玻其实,男青年之前出现的无原因的异常情况,已经是精神障碍的早期表现,可以说是得病在前、失恋在后,失恋并不是得病的直接原因,它只能作为发病的诱因。也就是说,没有精神刺激,迟早也会发病,发病之后,即使精神刺激消除了,精神病也不会好转,精神病的痊愈与精神刺激毫无关系。

因精神刺激而诱发的精神异常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反应性意识模糊。在突然而强烈的精神因素作用下立即发病,几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达高峰,持续时间短。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对周围事物感知不清晰。严重者对周围事物和刺激无反应,表情呆板,不语不动,这称为反应性木僵。有些患者则处于意识朦胧状态,即患者的意识处于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之中,并把周围的情景感知为与精神因素有关的人物或环境,甚至出现与精神因素有关 的幻觉。患者表情惊恐或紧张,言语不连贯,动作也缺乏目的性,有的患者可出现冲动行为,甚至出现无目的的奔跑或出走。有些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而精神运动性兴奋则非常明显,这称为反应性兴奋。表现为情绪激动、言语增多、多诉说与精神因素有关的事件或本人的经验,因而讲话内容易被人理解,且常常带有夸大的色彩。有些患者可先表现为一过性木僵,然后转入兴奋状态。上述几类表现也称为急性反应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瞳孔散大、出汗及心跳和呼吸加快等。这是精神刺激引起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二)反应性抑郁。在引起悲伤或持久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或者感到懊恼和悔恨。对生活失去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患者可有明显的入睡困难或恶梦频繁,也可出现早醒。多数患者同时有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有的可出现疑病观念。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常见,因而做事显得漫不经心。患者在面临选择时常感到犹豫不决。严重时可出现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感到脑子迟钝或思维不如以前灵活;但动作迟缓不明显,而且与外界接触良好,常主动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忧伤。患者的言语,情感和行为易被他人理解。在亲人死亡之后发生的抑郁,也称为居丧反应。一般来说,居丧反应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周。

(三)反应性偏执状态。在持久的精神因素作用下,患者变得敏感多疑,特别注意观察周围人的言行,常将同事或邻居的说话认为是在议论他的某些不光彩的经历。甚至认为人们在指桑骂槐地责骂他、讽刺他、逐渐认为有人监视他、跟踪他和迫害他,最后发展为较牢固的被害妄想。被害妄想的结构有系统化的倾向,内容不泛化、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并且伴有生动的情感体验。患者的行为不怪异,常主动向人倾诉或向人求援。有些患者还可出现错觉或幻觉,尤以幻听多见,内容反映病人的期望或担忧。

到目前为止,精神疾病的确切病因还正在探讨中,还未得出最终一致的结论。但总体上与以下因素有明显相关性:

(一)遗传因素:精神疾病与家族遗传有明显相关性。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家系,下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家系。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疾病表现最为突出。但这并不是说,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下代就一定会患精神病,只能说明其患病率高于正常家系而已。

(二)理化、生物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毒、外伤、高温、缺氧、放射线损伤、营养缺乏、代谢障碍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大脑的正常功能,引起精神疾病。

(三)素质因素:主要指个体的心理素质而言。患者个体的性格、处世方式等心理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患者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善于交流;遇事缺乏对策,优柔寡断,长期思想压力过大;生性敏感多疑、情感脆弱,长期人际关系紧张;期望值过高,所欲不遂,嫉火难耐等都是易致精神疾病发生的常见不良心理素质。

(四)心理社会因素:人们面临洪水地震、毒蛇猛兽、战争绑架、沉船空难等危及个人生死安危的严重威胁时都会产生强烈的精神震荡,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严重者可直接引发精神障碍。亲人突亡,生死离别,重伤致残,事业破灭,巨大的屈辱以及长期的心理危机等也是直接导致或诱发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家庭关系紧张、社会歧视严重、家庭及社会成员关心不够等则是精神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发因素。

精神刺激可以引发精神异常,但精神异常并不仅仅与精神刺激有关,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俗语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轻微精神障碍,针对心因的心理干预、改善情绪及调整人际关系都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时可以适当应用药物治疗;对于重性精神障碍,一定要及时就医,给予诊断和治疗,药物治疗是必需的,也是首要的,切不可盲目相信“心药”,导致贻误治疗的时机,影响预后。

刘华
刘华 主任医师
山东省戴庄医院 精神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