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俊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术后骶管镇痛50例分析

发表者:贺俊 人已读

术后骶管镇痛50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解决肛肠病术后镇痛问题

方法:采用骶管镇痛的方法,即骶麻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骶管腔,定时给药的方法,缓解术后疼痛问题.

结果:临床观察50例,除2例导管脱落,1例骶管裂孔畸形穿刺失败外,其他一次成功,镇痛效果较好,有效率96%.

结论: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值得推广应用.

术后疼痛是肛肠科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解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我科自2008年6月开始实行术后骶管镇痛,此法具有止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对全身几乎无任何影响及副作用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施行骶管镇痛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19-58岁,镇痛对象主要选择环行混合痔皮瓣游离缝合,高位脓肿旷置引流,高位马蹄瘘瘘道切除缝合等切口多创伤大的病例,均为骶管麻醉术后单次间隔给药镇痛.

1.2 方法:麻醉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于术前骶管麻醉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骶管腔,留管长度4-5厘米,导管终端连接活结后用旋转钮盖关闭,胶布妥善固定,回病房后,经注射器与活结连接注射药物.术后根据疼痛情况单次间隔给药,药物以0.25%布比卡因加1.5%利多卡因为主,浓度及剂量视病人体质,创伤程度不同而采取个体化给药,导管保留48-96小时,拔管后穿刺点常规消毒,粘无菌胶帖.

1.3 镇痛随访 镇痛期间观测患者生命体征,下肢活动,排尿及导管固定情况,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出现并发症随时处理

2. 50例患者中,注药即刻显效,1-2分钟达到无痛48例,效果较差2例(1例导管脱落,1例为骶裂孔畸形穿刺失败),镇痛有效率96%.注药一次作用时间为3-8小时45例,占全部病例90%,可步行到处置室换药及正常排便39例,占全部病例的86.6%,在处置及排便刺激刀口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疼痛15例,占上述48例的32%.下肢麻木9例,占全部病例的18.7%,尿潴留3例,占全部病例的6%.本组所有病例生命指征平稳,未发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穿刺点感染等症状.

3. 讨论 长期以来,肛肠科患者一致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术后对疼痛均有畏惧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精神上,心理上的伤害及体力消耗对术后恢复是不利的,因此应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骶管镇痛的原理及镇痛效果.并用术后镇痛效果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从而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骶管是硬膜外导管在骶骨的延续部分,上起第五腰椎,下至尾骨,骶管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通道中,容积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毫升,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骶4-骶5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孔,叫骶裂孔,两侧豆状的"骶角"是解剖学的骨性标志.硬膜囊终止于骶2水平,骶裂孔至硬膜囊的平均距离为4.7厘米,我们留置导管,从骶裂孔皮肤处计算为4-5厘米,药物作用部位为终池以下5对骶神经支配的肛门,会阴及大腿和小腿后面,单次注药的剂量在12毫升以下,而骶管容积平均为20-30毫升,药物不会因张力沿硬膜囊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散而使作用面加深加大.脊髓骶段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传人纤维组成,而只有交感神经被阻滞,才能使小动脉舒张,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对呼吸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被阻滞的范围更为重要,但只要膈神经未被阻滞,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本组全部病例生命指征平稳,呼吸,血压均未见波动,皆基于以上因素.协同用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但各具特点,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布比卡因起效慢,作用时间长,灵活配伍,各取所长.我们选用0.25%的布比卡因和1.5%的利多卡因即以此为依据.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加用1/20万的肾上腺素,延缓药物吸收,持续作用时间,提高安全系数,降低中毒风险.而且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差,故本组86.6%的患者能自由行走.实践证明,此混合液的应用是安全的,但必须注意个体化给药,加强医师的责任心,加强随访.

骶管单次间隔给药镇痛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穿刺有一定失败率(正常人群有10%骶裂孔畸形和5%骶裂孔闭合),骶管镇痛是有创操,须预防感染等问题.但因其镇痛效果好,廉价安全,副作用少而深受肛肠患者欢迎,是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 目的:探索解决肛肠病术后镇痛问题

方法:采用骶管镇痛的方法,即骶麻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骶管腔,定时给药的方法,缓解术后疼痛问题.

结果:临床观察50例,除2例导管脱落,1例骶管裂孔畸形穿刺失败外,其他一次成功,镇痛效果较好,有效率96%

结论: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值得推广应用.

术后疼痛是肛肠科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解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我科自20086月开始实行术后骶管镇痛,此法具有止痛效果确切,作用时间长,对全身几乎无任何影响及副作用等优点.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科施行骶管镇痛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1958岁,镇痛对象主要选择环行混合痔皮瓣游离缝合,高位脓肿旷置引流,高位马蹄瘘瘘道切除缝合等切口多创伤大的病例,均为骶管麻醉术后单次间隔给药镇痛.

1.2 方法:麻醉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于术前骶管麻醉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骶管腔,留管长度4-5厘米,导管终端连接活结后用旋转钮盖关闭,胶布妥善固定,回病房后,经注射器与活结连接注射药物.术后根据疼痛情况单次间隔给药,药物以0.25%布比卡因加1.5%利多卡因为主,浓度及剂量视病人体质,创伤程度不同而采取个体化给药,导管保留48-96小时,拔管后穿刺点常规消毒,粘无菌胶帖.

1.3 镇痛随访 镇痛期间观测患者生命体征,下肢活动,排尿及导管固定情况,向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出现并发症随时处理

2. 50例患者中,注药即刻显效,1-2分钟达到无痛48,效果较差2(1例导管脱落,1例为骶裂孔畸形穿刺失败),镇痛有效率96%.注药一次作用时间为3-8小时45,占全部病例90%,可步行到处置室换药及正常排便39,占全部病例的86.6%,在处置及排便刺激刀口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疼痛15,占上述48例的32%.下肢麻木9,占全部病例的18.7%,尿潴留3,占全部病例的6%.本组所有病例生命指征平稳,未发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穿刺点感染等症状.

3. 讨论 长期以来,肛肠科患者一致认为术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术后对疼痛均有畏惧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精神上,心理上的伤害及体力消耗对术后恢复是不利的,因此应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骶管镇痛的原理及镇痛效果.并用术后镇痛效果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从而消除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骶管是硬膜外导管在骶骨的延续部分,上起第五腰椎,下至尾骨,骶管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通道中,容积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毫升,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骶4-骶5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孔,叫骶裂孔,两侧豆状的"骶角"是解剖学的骨性标志.硬膜囊终止于骶2水平,骶裂孔至硬膜囊的平均距离为4.7厘米,我们留置导管,从骶裂孔皮肤处计算为4-5厘米,药物作用部位为终池以下5对骶神经支配的肛门,会阴及大腿和小腿后面,单次注药的剂量在12毫升以下,而骶管容积平均为20-30毫升,药物不会因张力沿硬膜囊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散而使作用面加深加大.脊髓骶段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传人纤维组成,而只有交感神经被阻滞,才能使小动脉舒张,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而致血压下降.对呼吸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被阻滞的范围更为重要,但只要膈神经未被阻滞,仍能保持基本的肺通气量.本组全部病例生命指征平稳,呼吸,血压均未见波动,皆基于以上因素.协同用药.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但各具特点,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布比卡因起效慢,作用时间长,灵活配伍,各取所长.我们选用0.25%的布比卡因和1.5%的利多卡因即以此为依据.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加用1/20万的肾上腺素,延缓药物吸收,持续作用时间,提高安全系数,降低中毒风险.而且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差,故本组86.6%的患者能自由行走.实践证明,此混合液的应用是安全的,但必须注意个体化给药,加强医师的责任心,加强随访.

骶管单次间隔给药镇痛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穿刺有一定失败率(正常人群有10%骶裂孔畸形和5%骶裂孔闭合),骶管镇痛是有创操,须预防感染等问题.但因其镇痛效果好,廉价安全,副作用少而深受肛肠患者欢迎,是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是贺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