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徐俊 人已读
一、新冠病毒疫情下认知障碍患者的风险因素
1. 自身因素:
①高龄,②多种合并疾病存在,③发展成为重症及危重症的几率较高。
2. 不利于防护的因素:
①理解和学习能力差,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极差,比如如何戴口罩、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没有明晰的认识;
②记忆力差,尤其是记忆力差,嘱咐的事情很难记住;
③自我管控能力差,固执,很多患者存在刻板的行为,比如每天出去沿着固定的路线活动,在特殊情况下,很难听从家人的意见,家人的护理难度明显增大。
如果患者一意孤行,容易有感染和走丢的风险,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对病人和家属都是很大的打击。正是基于上述的特点,在疫情仍未平稳的情况下,家人对患者的管理要格外小心。
二、新冠病毒疫情下认知障碍患者的科学防护和健康管理
1. 坚持规范服药,与主管医生科学沟通,有效互动
①目前常用的促智药物有两类,胆碱酯酶抑制剂(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和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但偶尔断药一次问题也不会很大;
②抗抑郁药、镇静药物是在“不得不用“情况下服用的药物,在精神行为症状未控制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停用,要咨询医生;
③有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认知障碍患者,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④最新上市的中国1.1类原研药,甘露特钠胶囊(GV-971)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从而有效改善认知功能。
2. 互联网咨询;营养支持等非药物管理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虽然很多医院的非发热门诊减少,但仍然是开放的,大多数医院都接受家属代为配药,而且大多数医院都开设了网上咨询服务,如需要配药可带好既往的病历卡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前去配药,而且特殊时期,医院配给的药量可能会服用更长时间。
除了药物坚持服用,其他生活方面的事项的注意也非常重要,比如患者的营养保证,以增加对病毒的免疫力;很多患者对冷暖的认识不足,家人要协助其注意加减衣服,避免受凉;规律的适当的甚至有趣的室内运动。
三、认知障碍患者和照护者精神卫生与心理社会支持
1. 自助式心理疏导:
(1)建议尽可能只关注权威信息渠道发布的消息,减轻大脑信息处理负荷;可以通过辅助措施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内容,例如,可以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的信息;还可以让子女协助筛选记录信息。
(2)充分理解加强自我防护对防控疫情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用必要的防护措施来丰富日常生活,尽力做到少出门、不聚会、勤洗手、常消毒、出门带口罩等,减少对病毒感染的担忧。
(3)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联系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担忧,获得心理支持。
(4)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规律作息。
(5)丰富居家生活安排,如逐渐适应居家锻炼,可以练习八段锦、打太极拳、做精神运动操等;也可看书、绘画、种花草等。
(6)尝试各种形式的放松训练,纾解紧张情绪。
2. 注意:
如果上述自助疏导方法仍无法缓解情绪,建议及时拨打心理热线或到神经/精神心理/老年科寻求专业治疗。必要时,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予以药物治疗。
四、认知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管理:
1. 原则:采用描述行为(describe)-调查原因(investigate)-制定方案(create)-评价效果(evaluate)(DICE)模型,分析引起或加重精神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照护者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从而制定个体化非药物管理方法。
2. 实用技巧:
①建议照护者学习照护技巧,关注患者感受,接纳认可其情绪体验;
②理解患者不配合行为的合理性;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③用简单温和的言语与患者讨论不配合的原因,针对原因提供切实的帮助;
④将要做的事情拆分成几个步骤,逐步指导或以患者能接受的方式帮助患者操作;在患者容易看到的地方张贴文字或图片加以提醒;多鼓励,积极肯定进步,让患者有成就感。
⑤对于患者不能配合照护可能出现的外跑行为,要积极关注患者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帮患者解决在其当前认知水平下的"现实问题",也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患者安全,严防走失。
⑥睡眠障碍:首先要分析出现睡眠问题的原因,如环境变化、白天活动过少、白天打盹多、紧张恐惧等,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除了对因干预外,建议照护者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按时起床,不打盹或小睡,增加白天活动,多晒太阳,生活规律。
⑦因躯体疾病引起不适而引发的精神行为问题:照护者给予言语安抚,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必要时对症处理。
疫情当前,以加强防护、控制疫情为主。建议尽快建立和主诊医生团队的沟通渠道,在疫情解除后复诊进行科学评估和诊治。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认知障碍患者及其照护者带来复杂的挑战,如何使继续给予规范管理,照护者有效支持,改善其生活品质。对于临床专科医生也是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03-05